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火熱興起,各旅游景區和景點建設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發展,“土”、“洋”結合的建筑規模不斷的擴大。可一些旅游地的配套設施卻跟不上。就拿“公共廁所”來說,除了部分未改造過老景區范圍內原來的一些公共廁所以外,新的旅游區、新的旅游開發區到目前基本上看不到“公共廁所”的招牌,游客來游玩的卻沒有地方“解決問題”。
小廁所牽涉大民生,如何補足旅游區公共廁所這個公共服務功能上的短板呢?
按理說政府應該解決這個問題,但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廁所在建設上面臨“用地難”問題。做為“黃金地”的景區,任何一寸土地堪比黃金,建公共廁所“太浪費”,其經濟價值不大;二是建成公共廁所開放之后的維護和管理是最大的難題。很多廁所要委托旅游企業或物業進行管理,而考慮到經營成本問題,委托物業的管理工作常常受到限制。
那么,怎么解決這兩大難題呢?
首先,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應該按照景區建筑面積規劃設計公共廁所的位置,以便給游客提供生活方便,真正讓“公共廁所”發揮“公共”作用,別讓公共廁所成為一些人的個人收費的“搖錢樹”,還“公共廁所”服務公眾的本來面目。
其次,旅游區的建設在創新管理上注重堅持問題導向,策劃實施項目,進一步完善環衛設施、提升市政基礎、改善景區環境,著力補齊旅游區民生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增強旅游區服務功能。“兜底”“提質”,補足景區公共服務中這塊最大的“短板”。
然后,積極探索以“廁所+”模式推廣“以商養廁”。建議建成公共廁所后為維持基本運轉,可以采取“廁所+門面”模式,即建設廁所的同時建設部分門面,將門面以較低價格或者無償租給商家,商家支付廁所的管理、維護、清潔等費用并對廁所進行監管;在旅游景區,大型公園和游玩場等人口密集地,則采用“廁所+旅游服務中心”“旅游+購物點”的模式等。
公共廁所是旅游區空間的一部分,也是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使其能通過合理布局、整潔衛生和服務功能,來體現一旅游區對公眾細微的體貼和人文關懷,折射旅游區文明水準,體現旅游區文化品位。我們要重視公共廁所的建設工作,長期綜合考慮公共事業的發展,從人民切身利益出發,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
葛曉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