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難點、痛點
云陽泥溪“深度”之變令人刮目相看" />
![]() |
近日,泥溪鎮黑木耳生產基地,村民正在晾曬黑木耳,豐收的喜悅寫在臉上。李充 攝
![]() |
泥溪鎮黑木耳喜獲豐收。
從“小種植”到“大產業” 聯股發展使脫貧致富共進
激勵提精神,產業促增收。
近日,忙碌了一個多月的桐林社區小灣香菇基地負責人劉俊終于可以歇歇氣了。從10月初開始,每天1000—2000斤的香菇存儲、發貨讓他著實累得不輕。但這種疲憊背后更多的卻蘊含著豐收的喜悅:“這一個月的采摘就達到了上萬斤,按照每斤5元計算,這一輪的收入就超過5萬元。”
而同樣疲憊又喜悅的還有桐林社區貧困戶方紅軍:“這一個月在香菇基地做了20多天的活,一天下來80元,一個月就賺了近2000元的收入,比在自家地頭種洋芋強得多。”
一份香菇產業覆蓋多項收益,這是今年以來桐林社區的新變化。據桐林社區黨支部書記曾義鋒介紹,這種變化來源于今年三月份,該村在原有專業合作社基礎上,采取“社區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新發展方式。新發展的10萬袋香菇產業中,該社區集體公司用產業發展補助資金入股,專業合作社以現金和技術入股,雙方按7:3投入,6:4分紅;全村39戶貧困戶則采用到戶產業資金入股,由基地代管,實行7:3分紅。
“按照預估的全年產值計算,今年一年下來,社區集體經濟將增收8萬—10萬元,普通貧困戶平均可獲得分紅500元左右,而代管貧困戶每戶則將增收1100—1200元。”曾義鋒介紹,如果再算上長期務工收入,一年下來貧困戶最高收入可達16000元左右。
“而到明年,香菇基地將會發展到30萬袋。產業規模的提升,將讓普通貧困戶平均每戶可獲得分紅2000元以上。”曾義鋒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