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供稿)
41.發展郵電通信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云陽郵電通信事業大發展,經過多次重組、改革,形成了中國郵政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運營單位競爭的市場格局。1992年開始在云陽縣城郵電營業廳增辦郵政儲蓄業務。1993年,各工委所在地和云陽、云安兩鎮郵件實行逐日投遞,其他鎮鄉一周投遞3次。1996年起,各級郵電部門開始承接各種快件郵寄業務。1997年7月,郵政、電信分設。郵政部門開始各種代理業務,全縣郵政自營網點和郵政代理及加盟站點全覆蓋,承辦金融類、郵務類、寄遞類三大業務,同時開發農村電商市場。1997年設置電信局后,云陽率先在全市大力實施農村電話“雙村工程”建設。經過通訊線路改造和發展,電信業務不斷擴大,經營固定電話、移動通信、衛星通信、互聯網接入及應用等綜合信息服務,服務網點300多個遍布全縣各鄉鎮、行政村,建成全光網縣城、4G縣城。1999年6月25日,移動通信從縣電信局剝離,組建重慶移動通信公司云陽分公司,移動設施設備建設加快,經營移動手機通信、集團信息化、集團專線、家庭寬帶、固話等通信應用服務,建成數百家營業網點和村級服務站,實現行政村村通光纖建設和所有行政村4G網絡覆蓋。2001年6月,聯通營業廳與無線尋呼臺合并成立中國聯通重慶云陽分公司。2008年10月15日,中國聯通、中國網通正式合并。云陽聯通現經營固定網本地電話、固定網國內國際長途電話、IP電話、WCDMA第三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LTE第四代蜂窩移動通信、國內通信設施服務等業務,實現了聯通4G云陽城區、鄉鎮以及道路的網絡全覆蓋。云陽郵電通信事業的大發展,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多方式的網絡體系,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加快了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42.推行勞動合同制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云陽縣對企業勞動用工制度進行改革,逐步推進企業內部全員勞動合同制管理,實行“企業職工”制度。1992年對企業用工、工人調動、內部分配等進行放開,逐步在縣內5家國有企業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1995年1月,縣政府制定出臺《云陽縣全面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的實施意見》。5月19日,縣委、縣政府召開勞動制度綜合配套改革工作會,指出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為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截至12月底,共有21613人簽訂勞動合同,占應簽總人數的90.13%。1997年為加大規范企業勞動合同管理的力度,指導企業成立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在部分鄉鎮聘請勞動監察協調員。2003年,全縣各類企業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勞動局對用工單位與招收職工簽訂的勞動合同進行鑒證,勞動保障監察隊成立,建立勞動保障部門、工會、企業主管部門三方協商機制,徹底改革了固定工制度。2005年,縣委、縣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指出,用人單位應與其全體勞動者依法訂立勞動合同,經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鑒證,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應按規定給予經濟補償。至年底,共指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4122份,解除勞動合同839人。三方協調勞動關系機制逐步向鄉鎮、社區延伸,2014年全縣42個鄉鎮(街道)相繼成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委員會,并配備了一名勞動關系協調員,全縣各類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7.85%。勞動合同制的實施,規范了企業用工人員管理,保障了勞動合同的執行和職工權利。
43.助推民營經濟大發展 1992年9月,縣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解放思想、放寬政策,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通知》,對全縣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提出六條意見。1993年10月,縣委、縣政府印發《關于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重大意義。11月,縣政府批轉縣體改委等部門《關于工商企業進行“公有民營”改革試點的意見》。縣委、縣政府根據“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導思想,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積極為民營主體排憂解難,并對發展得好的進行表彰。至1997年,全縣個體工商戶達到16016戶,從業人員達到29032人;全縣納入改革范圍的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按照產權改革內容完成改制的32戶。發展民營經濟,較大改變了云陽所有制結構,促進了經濟發展。2018年8月,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實施意見》與《關于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以企業家為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發展民營經濟。截至2018年12月,民營主體64627戶,注冊資金277.11億元。其中民營企業11497戶,占全縣市場主體的17.2%,占全縣企業總數94.9%,注冊資金239.28億元,在市場注冊資金占比62.8%,共納稅7.60億元,占全縣稅收的44.4%;個體工商戶53130戶,注冊資金37.83億元。
44.推動科技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全國第一座實驗性斜拉橋--云陽縣云安斜張橋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4月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四等獎和交通部科技重要成果獎。1993年起,縣政府加強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九五”至“十一五”期間,縣委、縣政府成立“科技興云”等工作機構,建立科研機構4個、科協組織65個、各類學(協)會18個,創建職工技術教育學校23家,制發《關于加速科學進步的決定》《關于貫徹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綱要的意見》《云陽縣科技進步獎的評審獎勵暫行辦法》等系列文件,編制科技發展規劃,形成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長效工作機制。“十二五”期間,縣委出臺了《關于大力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決定》《云陽縣專利資助與獎勵暫行辦法》,科技政策漸趨完善,科技實體培育步伐加快,依托重大科技專項帶動產業發展,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搭建科技人才服務體系,技術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6年,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創新科技金融發展機制,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已發展4家市級眾創空間。2017年上半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放管服轉變政府職能,成立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創建縣級眾創空間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科技型企業27家,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打造“智慧云陽”,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 |
2018年11月23日,云陽與重慶銀行、阿里巴巴等企業就大數據智能化多個產業領域達成合作意向,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45.水利工程建設 云陽自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冬春持續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自1993年起陸續開展新建水庫、整治擴建水庫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1996年5月,云陽縣被列入全國節水增產300個重點示范縣之一,以整治病害工程和渠道防滲為主,采取管溉、噴微灌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云陽縣1998~2003年累計爭取三峽水利專項資金3440萬元,用于移民安置區原有水利工程的除險加固,新建水源工程、節水灌溉工程和鄉鎮供水工程,復建山坪塘等。截至2004年,云陽縣以村、組、院壩為單位,泉水、裂縫水和塘庫水為水源依托,集體或聯戶修建人畜飲水工程,工程建成一處,蓄水一處,自來水到每一戶。截至2018年,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已得到基本保障。“十二五”以來,云陽縣加快水庫、水廠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人畜飲水、灌溉、防汛抗旱及水利開發、改革的實施力度。繼2008年全面建成第一座中型水庫--咸池水庫工程后,2018年3月,梅峰水利工程正式向縣城供水,同年青杉水庫工程作為市級重點水利工程開工建設。云陽縣榮獲了“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稱號;水利系統先后榮獲“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母親水窖項目實施示范單位”“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水利文明單位”等榮譽。
46.改革企業經營機制和產權制度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縣委加快了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改變企業管理體制的步伐。6月,少數企業開始試行股份制。10月,縣政府批轉縣體改委《云陽縣企業產權轉讓試行意見》。11月,縣政府批轉縣體改委等部門《關于工商企業進行“公有民營”改革試點的意見》。通過不斷的試點、探索和創新,至1997年底,全縣應納入改革范圍的45戶國有企業和62戶城鎮集體企業,90%以上都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其中,按照產權改革內容完成改制的32戶。在未進行產權改制的企業中,均實行了增產(增銷)增效目標責任制。根據中央對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部署,2000年10月18日,召開了云陽縣企業改革千人動員大會,按照“三個有利于”標準,徹底改變企業所有制結構、職工身份、分配制度以及國有資產在非壟斷行業中徹底退出的原則,以改革產權制度為核心,部署了全縣企業改革工作,對各類企業分別進行改制。至2008年底,全縣438戶各類企業均實行不同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之后,云陽縣不斷推動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到2018年上半年,“營改增”實現結構性減稅2900余萬元;國有企業巴鄉清公司入股民營企業,云海藥業上市步伐加快,組建旅游發展公司;推進國有企業聯合投資,國企股權實現多元化。
47.深化和完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 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1993年,全縣開始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在計劃管理方面,指令性計劃改為指導性計劃,直接調控為主改向間接調控為主;在財稅管理方面,建立國稅局與地稅局,實行國家、地方“分灶吃飯”;在工商稅收方面,統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在金融管理方面,實行政策性銀行與商業性銀行分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物價管理方面,改商品定價由政府直接管理為主為間接管理為主;在土地管理方面,變無償使用國有土地為有償使用;在住房制度方面,取消“福利房”,全面實行“商品房”制度;在社會保險制度方面,改變國家和企業負擔,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等等。1996年底,這一輪改革基本完成。
48.電力行業發展迅速 1993年,云陽第一座110千伏雙江變電站建成投運。1999年,啟動實施農網改造及戶戶通電工程。2007年,全面完成“戶戶通電”工程,縣域內7004戶無電用戶通電,切實解決了邊遠山區用電困難,全縣通電率100%。“七五”至“八五”期間,加快電力設施建設,先后啟動小峽電站、咸盛電站和鄉鎮辦電站建設。三峽工程建設完工后,三峽水庫電力輸送到云陽,大大彌補電力不足。2010年,云陽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運。2015年,全縣農村電力實現村村通、組組通、戶戶通,并實施69個農網改造升級。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持續推動下,云陽電網逐步形成了以220千伏為支撐、110千伏為骨干、35千伏全覆蓋的供電網絡,供電質量和可靠性得到極大改善。改革開放40年來,云陽縣電網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分散孤立到互聯互通的顯著成就。
49.大力發展旅游業 1994年成立云陽縣旅游局,拉開了以張飛廟為主體的云陽旅游序幕。2001年,縣府辦制定全縣旅游發展規劃,進行全縣旅游資源普查和旅游產品開發,建設重點旅游設施、開發利用旅游區(點),加強旅游行業管理。2003年2月,云陽縣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把旅游業作為加快全縣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來抓,制定了《云陽縣旅游發展規劃(2003-2020)》。2004年5月10日,縣委、縣政府印發《關于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決定》。“十一五”期間,云陽縣實施“旅游活縣”戰略,狠抓景區規劃、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宣傳促銷,成效顯著,打造了張飛廟、龍缸國家地質公園等15個景區。以2015年4月龍缸云端廊橋的建成開放為標志,云陽旅游迎來潮涌態勢。2016年發布《云陽縣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大力進行旅游機構調整和職能重定,組建了旅游發展公司。2004年張飛廟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2005年龍缸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4月8日,云陽縣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區”稱號;2010年8月19日,榮獲中國城市旅游品牌大會頒發的“中國優秀生態休閑旅游縣”稱號;2014年5月,“三峽梯城”景區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17年3月,龍缸景區成功創建為“國5A級景區”,同時啟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
![]() |
2016中國?云陽世界低空跳傘大賽在龍缸景區云端廊橋舉行。
50.對口支援助推云陽發展 199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移民開發局關于深入開展對口支援三峽工程庫區移民工作意見的報告》,提出“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各方支援、共同發展”的對口支援原則,確定江蘇省重點對口支援云陽縣搬遷安置。自對口支援以來,江蘇省各級各部門,在援助社會事業項目,黨政機關和學校搬遷、遷建,企業發展,招商引資,人才培訓等方面,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給予云陽大力支持和無私援助。2015年中國進出口銀行開始定點幫扶云陽,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金融扶貧等方面給予幫扶。1993~2005年,全縣還接受國家水利部、國家體育總局、廣東省海軍南海艦隊、山東省以及北京市昌平縣等單位、省市無償援助項目、資金、人員培訓等。同時,按照重慶市幫扶工作部署,1997年重慶市政協辦公廳扶貧集團開展定點幫扶云陽,2006~2018年九龍坡區對口幫扶云陽,2018年渝北區對口幫扶云陽,從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事業發展、扶貧開發等方面多渠道、寬領域支持,促進了云陽經濟社會發展。
51.推行公務員制度 1994年,全縣開始推行公務員制度。當年,重點抓了劃清“行政編制、行政人員,事業編制、事業人員”的工作,結束“家底不清,身份不明”的狀況。之后,開始對機關工作人員進行公務員知識培訓和年度考核,對不合格人員進行處理。2002年9月,經重慶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批準,全縣縣、鄉兩級黨政機關全部實行公務員制度。2006年9月,全縣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08年底,全縣全面完成公務員登記工作。
52.整頓農村基層組織 1994年11月,縣委開始進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整頓軟弱渙散組織的工作。重點是解決農村黨支部存在的領導年齡過大、組織不夠健全、戰斗力不強等問題,從而建設一個好的領導班子、鍛煉一支好的隊伍、選準一條發展經濟的好路子、完善一個好的經營體制、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整治工作從1994年11月至1997年2月分四批進行,結合換屆選舉,共調整支部書記311人、支委264人、村主任274人、村會記140人;從鄉鎮機關下派干部到村任職的97人;清理出貪污、挪用資金14.74萬元。2016年,縣委組織部按照“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要求,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從嚴、全面過硬。復聯1839名失聯黨員,對74名仍失聯黨員按程序進行處理;清理排查并依規處理了應處理的違紀違法黨代表和黨員;完成11個未按期換屆黨組織的整改工作;開展黨費收繳工作專項檢查;建立健全黨員入黨材料管理、組織關系轉接、身份信息核查及信息通報等5項制度;將全縣126個貧困村納入后進黨組織整頓,實行“一村一策”掛單整改;抽調503名后備干部組成駐村工作隊,實行在村工作每日簽到制;以村級換屆為契機,新選任750名黨員干部進入村(社區)專職干部隊伍;舉辦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群工系統等培訓班27期,全覆蓋輪訓村(社區)專職干部3000余人次;嚴格落實《黨員發展工作細則》,全年新發展黨員358名。
53.開展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 縣委、縣政府一直把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作為重點,堅持與經濟發展同步規劃、實施,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兼顧”原則。1995年云陽縣開始征收排污費。1996年開始監測空氣環境質量,長江、湯溪河、澎溪河水質等;2000年開始監測新縣城空氣環境質量;2001年開始監測新縣城飲用水源水質。為加強防控工業污染和監管企業排污行為,縣政府制發《云陽縣2000年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工作方案》,在部分企業建立環保目標管理責任制,并完成氮肥廠等20多家企業“一控雙達標”的驗收監測。2001年,縣政府推廣清潔能源,加強對城市煙塵治理和機動車尾氣控制,實行城區內行駛機動車輛尾氣超標“一票否決”。2002年,縣政府發出《云陽縣二期移民清庫通知》,全縣開展庫底固廢清理和水面漂浮物清理。三峽工程蓄水后,庫區環保工作更成為重要任務。先后完成三峽水庫周邊綠化帶建設和長江綠化建設工程。2009年,云陽成為全市首個被市政府命名的“市級環保模范縣”,并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2010年,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地、寧靜”行動,榮獲“全國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2013年,開展“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獲市委、市政府表彰的2012年度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先進集體。“十二五”期間,深入實施環保五大行動,著力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審批關,深化重點行業污染物治理,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民環保意識普遍提高,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5年,云陽率先在三峽庫區實現鄉鎮污水處理全覆蓋,成為重慶唯一被住建部評定的“全國100個農村污水治理示范縣”。2017年1月,獲得“重慶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
54.第一次至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 1997年1月1日,云陽縣按照國務院要求進行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普查結果,1996年全縣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村住戶為278521戶,家庭成員1080579人;非農村住戶類農業生產經營單位252個、從業人員1599人;非農鄉鎮企業706個、從業人員16683人。根據安排部署,2007年1月1日云陽縣開始進行第二次農業普查。統計結果數據顯示,2006年全縣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村住戶為279520戶,家庭成員895432人。截至2016年共開展了三次農業普查。農業普查能夠準確掌握全縣農業生產要素的規模與結構,查清農村勞動力等基本情況,從而為制定各項社會經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
55.全城使用天然氣新能源 1998年1月1日,新縣城天然氣輸配氣主管線鋪通并通氣點火成功。該工程自黃石鎮老屋村“云安六井”至新縣城,全長17千米,總投資1700萬元,配氣規模為日供氣10萬立方米,可供工業用氣5萬立方米及5萬居民用戶用氣。1999年10月20日,新縣城居民首次使用天然氣。截至2018年,已有5家天然氣公司與2家加氣站供應全縣天然氣,累計開戶14.99萬戶,有21個鄉鎮已啟用天然氣并在部分農村推廣使用。新能源燃料的使用和推廣,改變了以前單一的以燃煤為能源的情況,減少了空氣污染,促進了環保和文明。
![]() |
2018年12月13日,位于雙江街道石云村的萬州——云陽天然氣供氣管道工程重慶華潤凱源燃氣公司云陽新站正式投運。
56.開展“三講”教育 1999年3月,縣委根據中央指示,部署開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三講”教育。先在環保局、醫藥局進行試點,隨后,在縣直機關單位和基層黨組織廣泛開展“三講”教育未講先學、未整先改等活動。2000年2月至6月,在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和縣紀委、法院、檢察院、公安局8個領導班子、60名領導干部中正式開展“三講”教育。“三講”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中央指示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云陽“移民、脫貧、發展、穩定”四大工作,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力求思想上明顯進步,作風上明顯轉變,紀律上明顯增強,為實現云陽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堅實的政治基礎和思想保障。教育活動分“思想發動、學習提高”“自我剖析、聽取意見”“交流思想、開展批評”“認真整改、鞏固成果”四個階段。通過邊學、邊整、邊改,解決了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黨性黨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推進黨內生活準則和制度不斷健全。12月底,“三講”教育活動結束。
57.開展依法治縣 1999年云陽縣下發《關于開展依法治縣工作的決定》,要求各級各部門加快推進依法治縣的進程。結合普法工作在全縣范圍內對憲法和國家基本法律知識進行了普及,并全面開展以依法行政為重點,依法治村為基礎的依法治理工作。2000年開始在全縣推行政務公開工作,同時還實施了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校務公開等,并在社會環境方面開展了依法綜合整治,使依法治理遍及各個方面和角落。2014年12月26日,成立了縣委全面推進依法治縣領導小組。2015年1月12日印發《中共云陽縣委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縣的實施意見》,確保國家憲法和法律嚴格執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云陽縣全面落實。2018年云陽縣被全國普法辦表彰為“全國法治縣創建先進單位”。
58.處置“法輪功”等邪教組織 1999年7月至8月,按照中央和重慶市委的統一部署,全縣全面開展處置“法輪功”邪教組織工作,宣布“法輪功”為非法組織,命令禁止練功活動,組織全縣公安干警、黨政干部、治安聯防隊,開展統一行動。通過對練功人員進行傳喚訓誡、收繳各種宣傳品等,經過4個月的集中處置工作,全縣“法輪功”組織被徹底取締。除重點對“法輪功”邪教組織進行處置外,2005年前先后取締了“地下神學院”、“中國民主監督會”和“實際神”等邪教組織;2007年9月取締了“全能神”邪教組織。2016年,云陽縣獲首批“全國創建無邪教示范區縣”。
59.縣四大家機關遷至新縣城辦公 1999年9月27日,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機關遷至新縣城辦公。云陽縣四大家機關是長江三峽重慶庫區第一個整體搬遷至新縣城辦公的縣級機關,標志著云陽縣城搬遷取得決定性勝利,是有史以來云陽縣城的第二次搬遷,是云陽縣建設發展的一個新起點。9月28日上午在新辦公樓前隆重舉行了建國五十周年暨縣直機關喬遷慶典。為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之后每年9月28日相繼舉行了三峽移民文化節、文藝表演、“錦繡云陽”文化藝術展、全國登梯大獎賽、摩托車城市登梯競技賽、張飛廟廟會、經貿洽談、商品展銷、“9·28電商節”等大型文化、商貿活動。
![]() |
曾經的沙沱中學舉重隊隊員伍建2008年在希臘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奪冠。沙沱中學培養出劉灝等7名全國舉重冠軍,榮獲市級以上舉重冠軍100余項。
60.素質教育全面推進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云陽縣以大力推進文明禮儀教育為素質教育抓手,開展“文明禮儀示范學校”創建活動。2011年,由縣教委牽頭編撰的文明禮儀教材--《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納入國家發行教材系列。全國首屆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高層論壇暨云陽現場成果展示交流會在云陽縣召開,進一步推進“中國禮儀之鄉”建設。各級各類學校按照規定開足開齊課程,強化教師培訓,注重過程督查,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為全縣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高素質建設人才,自2004年以來,先后培養出清華和北大學生共43名。2009年在全縣推進特色項目學校創建活動,現已成功創建國家級38所、市級43所特色學校,舉重、摔跤、跳繩、足球、葫蘆絲等數十個學校特色項目在市內外取得重大影響,數十項榮獲國家、國際級獎項。其中云陽縣沙沱初級中學2011年12月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012年云陽縣青少年業余體校和云陽縣職教中心被市體育局分別命名為云陽縣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和云陽縣職教中心體育舞蹈俱樂部。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