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鳳鳴鎮太地村集中安置點。市扶貧辦供圖 |
![]() |
工作人員正在將收購的農產品打包,等待物流發往全國。 |
![]() |
等待發往各地的快遞箱。 |
重慶日報訊(記者 趙偉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明確要求將“互聯網”與“扶貧”聯系在一起,發揮好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探索一條“互聯網+脫貧攻堅”的新路。
2015年至今,一場圍繞打通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解決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探索農村電商促脫貧攻堅的路徑,在云陽鋪展開來……
打通物流“斷頭路”
讓農產品順利進城
5月17日早上8點,家住陜西省榆林區的張濤,收到了云陽巴陽鎮陽坪村電商服務中心店長陳利松寄出的10箱枇杷。而兩天前,這些枇杷還在四組貧困戶毛開東的果樹上。
讓毛開東驚訝的是,短短兩天時間,自家的枇杷就賣到了外地市民的家里,這讓毛開東既自豪又高興:“想不到農村電商這么管用,東西賣到全國各地的同時,價格還能翻番。”
在云陽,跟老毛一樣有同等感受的農戶不計其數。而在以前,別說把農產品賣到全國,就連走出大山都很困難,更別提價格。
云陽地處三峽庫區腹心,雖享有便捷的長江黃金水道優勢,但過去由于大山阻隔,交通閉塞落后,產品要素交換和對外開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即便有數千種土特產,但多數“沉睡”在大山深處,未能變成商品。
“要想富,先修路,電商是條快速路。”云陽縣商委譚恒春副主任稱,滬蓉高速途經云陽,同時90%的山村通了電網、光纖、道路,發展農村電商有基礎有優勢。“要解決工業品下鄉受阻、農產品進城賣難的問題,首先是要暢通縣城與鄉鎮、鄉鎮與村居之間的物流通道。”譚恒春說。
2015年,云陽結合當地的區位優勢和道路條件,按照“上行下行上下都行,關鍵看上行;買好賣好買賣均好,重點是賣好”的發展思路,建成了13000平方米的渝東北倉儲物流分撥中心和電商物流集配中心。同時將全縣38個鄉鎮分成8條線路,開通8條農村快遞物流班車,并采取“三定四統”(定時、定點、定線,統一配送、統一運價、統一服務費、統一補貼)的方式,對順豐、圓通在內的30多家快遞物流資源進行集聚,實現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
目前,在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下,大山深處的1000多種農特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變成了商品。
建好“人才儲備庫”
培養農村電商帶頭人
打通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不僅僅是完善鄉村配送體系,引進和培養各個層次的電商人才才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關鍵。
35歲的劉在權是云陽縣故陵鎮聚緣商貿公司的老總,5年前,他還只是一個在外從事互聯網工作的打工者,而他人生命運的改變,還要從2015年7月參加縣上組織的互聯網創業孵化園說起。
2015年,為推動農村電商快速發展,云陽成立了孵化中心和創業孵化園,對各類人才進行電商知識培訓。當年劉在權被列入培訓對象,經過半年多的培訓學習,2016年4月考核合格后,當地政府免費為其提供8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和基礎配套,并在孵化園成立了自己的電商公司。
“真要讓農村電商火起來,還要做好傳幫帶。”劉在權說。2017年,云陽結合電商人才短缺瓶頸,制定了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戰略,決定通過五大行動,在全縣進行電子商務普及和電商創業政策宣傳,并由導師團隊培養出來的電商精英們組建起職業網商團隊,深入各鄉鎮、農村進行保姆式電商輔導。
2017年底,中專畢業的余明玲在劉在權的幫助下,經過3個月的培訓和實戰演練,在故陵場鎮成立了良品匯電子經營部。在幫助村民網售柑橘、蜂蜜的同時,還幫村民購回山東、陜西的蘋果。
如今,在劉在權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電商企業超過10家,培訓各類電商人才近2000人次,并有600戶村民發展成微商,學會在網上獨立售賣農特產品。
截至目前,云陽通過“萬人培訓”計劃,培訓農村電商帶頭人和電商實超人員15000人次,網上電商免費培訓大講堂點擊量超10萬人次以上,初步建成農村電商人才儲備庫。
“村看村戶看戶,發展電商也要看干部。”譚恒春稱,發展農村電商不能僅靠政府、龍頭企業“一頭熱”,關鍵要通過對村干部的培訓,帶動群眾對農村電商的認可,主動參與其中,進而依托農村電商走上脫貧的道路。
布局電商服務站
山貨觸網帶動貧困戶增收
經過8個月的培訓,2017年底,新建鄉38歲的周群當上了故陵鎮寶興村村級農村電商服務站的一名店長。她除了為村民提供網上代購代銷、物流配送、信息收集、代收代繳、網上政務咨詢等服務外,還負責回收村里的土雞、面條、中藥材、茶葉、蜂蜜等土特產,然后上線賣出去。
46歲的貧困戶朱志國是個養蜂能手,過去銷售土蜂蜜主要靠外面來的販子到家里來收,因為銷售渠道單一,吃了不少價格虧。從去年開始,村里建了電商服務站點后,老朱釀好的蜂蜜就轉手交給了周群,通過電商賣到了山外。
“不僅價格合理,還更有發展動力。”周靜介紹,現在,老朱自己學會了電商知識,開了一家網店。空閑時,他還將蜜蜂帶到周邊區縣采蜜,一年算下來少說也有十萬的收入。
現在,老朱在家里通過微店,就能將蜂蜜賣到全國各地,他也從一個普通的養蜂人變成了懂電商銷售的新農人,這一切跟村級電商服務站點的建設不無聯系。
2015年為構建完善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云陽探索出“三個平臺、三體系、二品牌、一節日”的“3321”的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其中“三個體系”即是通過縣級服務中心為支撐,按照有產業基礎、交通便利、網絡覆蓋的原則,初步建成鄉鎮電商綜合服務站41個,村級電商綜合服務點298個,并按照優先布局的要求,162個貧困村都建成了村級電商服務點。同時,縣里配套成立了服務、銷售、交流等三大平臺,為縣、鄉鎮、村居三級電商平臺提供培訓、產品包裝等各類服務。
譚恒春稱,依托互聯網,創建“村級電商服務站點”,打通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既方便農民生產生活,讓農產品走進外面的大市場,還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縣域經濟發展,最終帶動山區老百姓脫貧致富。
此外,為提高云陽農特產品的市場價值和影響力,云陽創建了“天生云陽”區域公用品牌,并通過采取政府背書、村長推薦、農民代言等方式保證質量安全。同時創建了全市首個農村電商公用品牌“云洋陽”,并結合“9.28”電商節活動,提高了農產品的知曉率。
目前,云陽全縣電商促銷農特產品1706.62萬票,銷售額11.26億元,其中銷售貧困戶農特產品231.3萬票,銷售額1.55億元,實現戶均增收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