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鳳鳴鎮太地村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 |
![]() |
云陽縣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暨鄉村振興會議 |
![]() |
云陽縣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 |
![]() |
2189名貧困患者享受居家康復救助 |
![]() |
云陽縣黃石鎮2000畝標準化柑橘園 |
重慶日報訊去年8月,云陽縣順利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達到貧困縣退出條件,如期實現高質量整體脫貧摘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云陽縣委書記張學鋒表示,云陽雖已實現高質量整體脫貧摘帽,但仍有1萬未脫貧人口;已經脫貧的12.7萬名群眾奔小康的腳步還不夠穩健;一批深度貧困鎮村正在進入攻堅克難決勝時期。“要緊緊抓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重點任務,做到靶心不變、頻道不換、力度不減,再下一番繡花功夫,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走深走實。”
重整行裝再出發,云陽縣廣大干部群眾又投身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戰斗中。
精準滴灌靶向施策 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今年7月,貧困戶盧偉鳳搬進了新房。屋內寬敞明亮、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用水用電也方便,公路還修到家門口。
盧偉鳳家住云陽縣南溪鎮花果村。過去,盧偉鳳一家居住在搖搖欲墜的危房里,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擔心房屋垮塌,一到晚上連覺都睡不著。
“織牢住房安全網,共圓困難群眾住房夢。”南溪鎮黨委書記向青松介紹,今年5月,鎮里按照D級危房標準以及結合差異化補助政策,投入3.1萬元資金,幫助盧偉鳳對危房進行了改造。新房子不僅結構牢固,還降低了自建房屋成本。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戶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也是最基本最大的民生。從2015年8月以來,云陽以建卡貧困戶、農村分散特困人員、低保戶、貧困殘疾家庭4類人群為重點對象,采取政府兜底與差異化補助、購買閑置農房與新建改造、自建與代建、政府補助與鄰親互助“四個結合”措施,確保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保障。
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投入10億元資金,新建和改造C、D級危房8326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7985戶29685人、土坯房改造2275戶、農房修繕加固8052戶,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
“住房安全網,只是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筑牢三張保障網中的一張網。”云陽縣扶貧辦主任李興瓊介紹,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以“兩防兩促兩結合”為抓手,云陽縣對所有在家農戶開展了5次“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排查核查,以低收入戶、重病慢性病戶、重殘戶、精神病戶、低保戶、危房戶、無房戶、老人戶、外出回流人口9類對象為重點關注戶,建立定期排查、適時更新、動態管理、限期解決的長效機制,對排查出的2572個問題(其中市上反饋問題1887個)、涉及2490戶7991人,縣、鄉、村三級建立了統一的問題臺賬、整改臺賬、銷號臺賬。現對排查的問題已經銷號2419個。“并提出織厚教育脫貧網,確保每位孩子都能上學;織密醫療健康網,減少貧困患者就醫負擔;織牢住房安全網,共圓困難群眾住房夢。”
織密醫療健康網,云陽針對家庭特別困難、喪失勞動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不方便住院或不宜長期住院的17種重大疾病和嚴重慢性病患者,實施居家康復救助,每月按100—500元的標準給予藥費補助;建立方便快捷的報銷渠道,讓貧困患者“只跑一次路”;對一般貧困戶、因病致貧戶、因病致貧重病戶分別落實“123+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優化貧困人口家門口就醫服務,確保方便看病。
2016年9月以來,全縣居家康復救助5960人,落實救助資金3580萬元,基本實現了貧困患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藥。目前,云陽縣基本形成“城鎮15分鐘、鄉村30分鐘”的就醫服務圈。
織厚教育脫貧網,云陽縣全面實施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和“暖冬計劃”,免費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學生再增加1盒牛奶,對52所高寒邊遠學校安裝取暖設備;建成22個城鄉“遠程互動課堂”錄播教室,實現教育優質資源互通共享;年均資助貧困學生4萬余人,為全縣1000余名特殊適齡兒童成立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對200余名重度殘疾兒童實行每周1次送教上門,確保了每一名學生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有效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加快壯大“五大產業集群”帶動脫貧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云陽縣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作為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力爭通過攻堅三年,新做大盤強1—2個全縣主導產業。
幾年來,云陽圍繞果品、調味品、中藥材、養殖、優質糧油等“五大產業集群”,主導產業不斷壯大,發展柑橘30萬畝、中藥材9萬畝、小水果8萬畝、干果11萬畝,年出欄牛羊61萬頭(只)、生豬81萬頭,其中柑橘、中藥材、牛羊三大骨干產業覆蓋所有貧困村和大多數家庭。
“既加大主導產業面上發展,又注重到戶產業的點上精準。”縣長覃昌德稱,云陽及時制定出臺貧困戶產業扶持項目和“臨界戶”到戶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按照“雙對接雙選擇”的要求,做實貧困戶和臨界戶到戶產業扶持發展。“確保脫貧路上‘不漏一戶、不掉一人’。”
2019年,云陽已落實1621萬元財政資金支持1.8萬戶貧困戶、5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174戶“臨界戶”發展生豬、山羊、家禽、蔬菜、糧油等到戶產業。
與此同時,云陽還圍繞“五大產業集群”,同步發展初加工與精深加工;推進文農旅融合發展,打造多條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做大“天生云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目前,云陽發展就近就地初加工80家,“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達161個,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18個,發展鄉村旅游接待農戶687家。今年上半年,電商促銷農特產品銷售額2.7億元,其中帶動貧困戶創收2500多萬元。
“產業發展要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云陽縣農業農村委負責人稱,在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利益鏈接上,云陽以“三變”改革為統攬,探索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服務創收型、租賃經營型、項目拉動型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同時推出財政資金股權化改革、股份合作、流轉聘用、訂單合同、服務協作4種貧困戶利益聯接模式,“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又帶動貧困戶增收。”
后葉鎮“三變”改革中,在7個村(社區)探索推出“三變”+鄉村旅游、“三變”+建園招商、“三變”+建園還園、“三變”+改造出租、“三變”+勞務合作等10種模式,盤活各類資源、資產、資金。成立43個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吸納社會投資2600萬元,引導1630名農民變股東。
據統計,截至目前,云陽全縣已發展市級龍頭企業合計30家,帶動貧困戶2281戶;發展農民合作社1645家,帶動貧困戶5595戶,培育國家示范社10家,市級示范社23家;全縣162個貧困村中已有153個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補齊精神脫貧短板 實施“六大行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今年5月,泥溪鎮樅林村向信樹家被村里評為“最清潔之家”。去年4月,他還被鎮里授予“勤儉持家、勤勞致富”榮譽稱號。
向信樹40多歲,母親生病、孩子上大學。2015年,妻子外出失去聯系后,活兒不干了,成天憋在家里喝悶酒,完全變了個人。
“給錢給物不如改變環境找回斗志!”樅林村黨支部書記李福菊介紹,他們一改過去說教的方式,從向信樹家實際困難著手,落實5.1萬元資金幫助改造了D級危房。“居住條件的改善讓向信樹逐漸戒掉了酗酒的習慣。”
在村里的安排下,向信樹還到村里的黑木耳基地上班;他自己也主動耕種親戚鄰居閑置的土地。現在,向信樹不但脫了貧,還成為鄰居們學習的榜樣。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云陽縣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以幫助和引導貧困群眾樹立“文明衛生、少生優生、理性消費、鄰里和諧、崇尚科學、盡孝盡責、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八大理念為目標,全縣大力實施“思想教育、榮譽激勵、立規易俗、氛圍提升、技能再造、基礎保障”六大行動,最大限度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同頻共振、共同推進。
一手抓群眾內生動力,一手抓扶貧隊伍建設。云陽“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同時持續壓緊壓實縣領導定點包干責任、鄉鎮主體責任、行業部門行業扶貧責任、幫扶單位幫扶責任、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直接責任、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責任的“六位一體”責任,一以貫之推動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
此外,云陽縣瞄準發展內生動力不足、不贍養老人、不盡孝盡責、大操大辦、“等靠要”等重點群體,引導其樹立“八大理念”,突出問題導向,靶向治療、精準施策;開辦“中華文明講堂”“夢想課堂”,開展“感恩、法紀、習慣、風氣、自尊”五大教育,抓好宣傳教育工作;注重示范引領,持續開展“立家訓、重家教、傳家風”活動,評選“八好之星”、創評三級“文明家庭”、評選榜樣家庭、頒發“脫貧榮譽證”,舉辦“脫貧摘帽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發動干部群眾向榜樣看齊。
深度貧困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重中之重、堅中之堅。泥溪鎮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為補齊精神扶貧“短板”,全鎮開展了脫貧攻堅人口素質提升行動專項工作。通過深化文明創建、選樹先進典型、深化志愿服務、樹立家規家訓、整治陳規陋習、建立獎扶機制等舉措,有效提升了農民群眾綜合素質和文明素養。
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近年來,云陽農村精神風貌日新月異,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