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重慶12月2日電 干凈整潔的路面,煥然一新的民居,親切和睦的鄉鄰。這是如今的沙坪壩區三河村給人留下的美好印象。誰又會料到,一年以前,這里的大部分土地還長滿荒草。
從2018年開始進行農村改革試點以來,短短一年時間,三合村完成了一場荒村“蝶變”。
由難題到破題
三河村因三岔河等三條溪河匯集于此地而得名,全村共有農戶141戶,農業戶籍人口381人。整個三河村海拔介于270至610米之間,全村以低丘陵為主。可以說是“一半在山上,一半在山下”。早年間,因為地形和交通等諸多因素等限制,三河村絕大多數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村里90%以上的土地都被閑置,長滿了一人多高的茅草,僅有幾家人種植了少量的蔬菜自給自足。
村民人數少,村集體經濟發展乏力,全村無經營性實體經濟項目,主要經營性收入來源為村集體零星土地流轉租金收益,年收入不足1萬元。
三河村村委會及便民服務中心長期租駐在青木關鎮石碾橋村,辦公場地僅約160平方米,文化室、圖書室、健身設施、人民調解室等功能配套缺失簡陋,被村民戲稱為“流亡政府”。
如何讓破落的山村重新煥發生機?2018年以來,沙坪壩區著力推動產業項目發展來破題。最終,三河村以實施產業興村為重點工作,以文創項目為發力點,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休閑觀光體驗業、文創產業等,為三河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沙坪壩農村“三變”:冷僻山村“變”出鄉村振興模范
![]() |
螢火谷 由華龍網供圖
從荒地到網紅地
2017年10月,螢火谷農場正式入駐三河村,這是由臺灣農業技術團隊與四川美院共同打造的以螢火蟲和蝴蝶為引爆點的農業項目。此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地,項目團隊邀請環境設計、農業、生物等專家,恢復了螢火蟲等昆蟲等生長環境,在此基礎上運用當地等在地原生材料,進行了鄉土再造。
據悉,螢火蟲農場一期建設已完成,總用地面積約944畝,游客到此可以到此觀看漫山螢火,戲水避暑。
截至目前,農場累計接待游客5000余人,成為游客的又一個“打卡”地。園區的運行良好,也促進周邊農戶增收。
該農場負責人黃紅麗表示,未來農場將持續打造“生態+智慧農業”的契作模式共享農業,賦予農業更多文創價值。
沙坪壩農村“三變”:冷僻山村“變”出鄉村振興模范
![]() |
螢火蟲
從破房到茶舍
從沙坪壩區豐文街道旁的盤山公路驅車上山,十幾分鐘就能看見位于山腰的“遠山·有窯”。這里曾經是一座擁有幾十年歷史的龍窯,以燒制日用陶瓷而聞名。因為技術條件的改變,龍窯一度瀕臨倒閉,龍窯幾乎成為破房。
2015年,身為大學教授的田琦到此采風,立刻被龍窯所吸引。他說服了該窯的主人劉中華,對龍窯進行了改造,自己則免費做起了設計。
“遠山·有窯”面向公眾開放后,很快成為大學城附近的人氣地標,吸引了大批游客。據“遠山·有窯”的主人劉思路介紹,目前遠山·有窯”每年能盈利五十多萬。
短短幾年時間,從龍窯到“遠山·有窯”,從破房到茶舍,人們稱這是真正的“化腐朽為神奇”。
沙坪壩農村“三變”:冷僻山村“變”出鄉村振興模范
![]() |
新生的“遠山·有窯 由華龍網供圖
從崎路到坦途
據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強介紹,通過引進新項目、轉化老項目,三河村成功吸引4個項目參與改革試點,除螢火谷農場、遠山·有窯外,渡蘭居項目、楠之林雪項目也給當地帶來了巨大變化。
據悉,自2018年農村“三變”試點村以來,三河村組建了重慶舜圓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為農村“三變”改革承接平臺。通過打造“村兩委+平臺+項目+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財政資金形成的資產參股“螢火谷”“遠山.有窯”等項目,帶動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承包農地入股聯營。
通過入股聯營,分別設置了資產類入股收益分配方案和資源類入股收益分配方案。過協議約定每年分紅的金額和比例,既保障了集體經濟組織、承接平臺和集體成員權益,更讓農民股東成員通過股權收益、務工收益、村集體發展紅利收益等多渠道增加家庭收入。
截止目前,舜圓公司已收到可供分配的收益達到19.18萬元,集體成員除土地入股收益之外,平均分紅將超過每人500元。
近年來,三河村新修建了鄉村公路754.1米,拓寬改造公路9000米,人行便道1500米,新修建停車場5000平方米,全村鄉村旅游游客日承載量超過3000人。移動、聯通、電信4G網絡已全覆蓋。目前,村委會新辦公用房選址建設已納入重要日程。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三河村在蝶變中綻放。
家住螢火谷農場的賴家偉,四年前回家開起了農家樂。此前他已在外開車近二十年。“在外漂泊太辛苦,還是回到自家安穩。”賴家偉說。據他介紹,靠著自家農家樂,每個月已盈利近萬元。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宏 通訊員諶從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