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雙土鎮營鶴村“坪天家園”,一棟棟美觀大方的住宅樓整齊排列,村道整潔平坦,車輛停放有序,學校、醫院、快遞代收點、便民服務中心、菜市場等配套設施應有盡有。傍晚,小區廣場前的池塘碧波蕩漾,人們閑坐在廣場上聊天,旁邊健身器材上玩耍的孩子們發出陣陣笑聲。
“坪天家園”是雙土鎮坪東營鶴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今年5月建成投用,共有安置房2棟48套,安置搬遷群眾48戶180人,其中建卡貧困戶22戶74人,隨遷農戶26戶106人。
樓房建好,群眾入住,這只是開始。要讓他們安下心、扎下根才是關鍵。如何才能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解決就業是關鍵!我想將這里的農民全都變身為‘職業農民’,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不用外出也有穩定收入。”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在做足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上,回鄉創業的營鶴村村主任李崇高為鋪就搬遷群眾的幸福之路交出了完美“答卷”。
情系故土鋪起群眾就業路
李崇高是土生土長的營鶴村人,當過賣貨郎,做過磚匠,后來學習了建筑知識便到外地從事建筑行業,憑借自己的努力闖出了一片天地。然而就在他事業小有成就時,他卻放棄了高收入,選擇了回鄉創業。李崇高說,這些年,他忘不了家鄉這片土地。
營鶴村海拔1000多米,光照足、土質好,產出的大米特別香。早在清朝同治年間,這里的稻米就成了貢米。后來,因為年輕勞動力外出,山上的梯田漸漸閑置,長出的雜草比人還高。
2017年年底,李崇高回家過春節,看著雜草叢生的田地,回想起兒時父母在這里插秧勞作的場景,心里很不是滋味。“種地掙錢少,所以現在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但這么好的土地浪費了豈不可惜?我得做點事,讓村里的土地不再閑置,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
2018年,在雙土鎮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李崇高整合了當地農業開發公司、種植大戶和村級專業合作社資源,注冊成立了云陽縣高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起集農業開發種植銷售、畜禽養殖銷售、水產養殖銷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服務、觀光農業等于一體的實體企業,走出了特色農業路子。
隨后,營鶴村人頭攢動,馬達轟鳴,通過清除雜草、“小改大”,一塊塊“巴掌田”被開墾成連片大面積、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適合機械化種植的大水田;山坡上的一片片荒地種滿了黃花,潮田改成了魚塘,養起生態魚……
2019年至今,在李崇高的努力爭取與經營下,營鶴、坪東兩個村共申報下達黃花、大米、水果種植等產業發展項目8個。村里有了產業,就近務工方便多了。1300畝生態水稻種植基地可提供10個管護崗位、20個務工崗位;1500畝黃花基地每年可提供約200個黃花管護崗位、300個黃花采摘崗位。該公司還在“坪天家園”安置點新建了農產品保鮮庫和黃花烘干加工廠房,在延伸產業鏈的同時增加村民務工增收。
據介紹,附近村民全年累計務工周期8個月以上,務工收入約80元/天,年人均務工工資近萬元,不僅能夠滿足安置點群眾就業需求,還能進一步向坪東、營鶴乃至周邊鎮村輻射,讓搬遷貧困戶真正實現安居樂業。
“沒想到我們也能住上嶄新的樓房,房子大了、生活便利了,在家門口就能找份工作,再也不用外出務工,也不用擔心家里的老人小孩沒人照顧了,在這里住著真的很安心!”說起現在的變化,搬來這里的村民都連連贊嘆。
圓創業夢家庭農場開啟扶貧新模式
去年,在村民們的推選下,李崇高成為了營鶴村代理村主任。“這是鄉親們相信我,我不能辜負了他們的信任。”于是,村民們大大小小的事,都被這位代理村主任記掛在心頭。
貧困戶葉興全搬進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家。“裝修還順利嗎?有啥要幫忙的隨時找我。”李崇高每天到葉興全的新家查看裝修進度,詢問家里的狀況。
“黨的政策好啊,讓我有了新房子住。在李主任的幫忙下,我還養起了兔子,生活真的有奔頭!”葉興全說起家里的變化很是激動。2013年,葉興全的妻子得了重病,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全都壓在他的身上。為了給妻子看病,葉興全欠了不少賬。他拼命地在外地干活,貼補家用。2017年,妻子的病情加重,葉興全不得不回家照顧妻子,在家種些水稻維持生計,成為了村里的貧困戶。
“雖然有了政府的幫助,但我自身還是得努力,才能脫貧。”葉興全不想一直靠著政府救濟過日子,想盡辦法脫貧。李崇高得知他家的情況后,上門跟他講了公司的發展模式,讓他用土地入股企業,還提供務工崗位,多方面增加葉興全收入。
今年,葉興全搬進新房,生活也越來越好,他開始琢磨著自己創業。“正好我們公司有個家庭農場項目,你盡管搞,我來幫你想辦法。”很快,李崇高和村支兩委為葉興全申請了小額扶貧貸款,葉興全的兔子養殖基地建起來了,800余只種兔讓他著實高興了一把。李崇高還給葉興全贈送了1噸飼料和1噸肥料,讓他只管安心養殖。
“預計今年年底出欄商品兔4000多只,年收入能有3萬元以上。”算了算今年的收入,葉興全更加堅定了發展產業致富的信心。
為了鼓勵貧困戶發展綠色種養殖業,高遠農業公司還將與50戶農戶簽訂家庭農場項目,拓寬村民增收致富路。“我還打算在云陽縣城打造一個綠色農產品餐廳,將鄉親們的農產品搬上餐桌,實現自產自銷,讓云陽人民都能吃到我們雙土的健康綠色農產品。”李崇高說。
共奔小康“三變改革”變身職業新農民
這些年,創業帶給李崇高的不僅是自身的成長,更給家鄉人帶來了增加收入的機遇。
易地扶貧搬遷戶大多都是大山里的傳統農民,過去靠種莊稼營生,或是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穩定。
李崇高說:“‘靠天吃飯’一直以來都是農民這個職業的代名詞,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務農。我想改變這樣的局面,讓家鄉的農民們逐漸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讓他們靠農業也能增收致富。”
2019年5月,營鶴村被確定為云陽縣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有這樣好的政策機遇,我一定得抓住。”在李崇高的帶領下,高遠農業公司積極實施“三變”改革,采取“5+4+1”的合作開發模式,即:企業占公司利潤的50%,村民占40%,村集體占10%,利用土地出讓、租賃、流轉、入股等靈活經營形式整合營鶴和坪東兩個村資源,帶動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我們與村里的農戶簽訂了土地承包協議,農民通過流轉土地掙得租金。除此之外,還可以入股,按照比例分紅,實現入股分紅掙股金。同時通過入園打工掙薪金,解決農民就業問題。這樣下去,相信農戶會走上致富路。”李崇高說,去年,高遠農業公司共發放工資60余萬元,年人均務工收入8000元以上。村里126戶入股農戶共分紅17.44萬元,戶均分紅1300余元。
“這樣的日子我們以前不敢想。現在,我們通過入股分紅比自己種地強多了,在家務工還能照顧小孩。”雙土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單元401的搬遷戶鄭合建家有4口人,今年搬進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新房。家中最小的孩子在安置點旁的白鶴小學讀四年級。為了照顧孩子,鄭合建夫妻倆決定不再出門打工。
“搬遷后,孩子上學更近了,我和媳婦都在家門口的產業園務工,每天上班拿工資,家里的土地也都入了股,不比外面打工差。這樣的新生活過著真的很舒心。”鄭合建高興地說,搬進新家后,村里還給每戶分配了菜園地,滿足農戶自給自足。
“看著村里的入股農戶得到了實惠,搬到這兒來的農戶們都爭著找我入股。下一步,我將進一步擴大公司規模,讓搬遷戶就業、入股實現全覆蓋,讓他們成為職業農民,真正融入新生活,在這兒安下心、扎下根。”李崇高說。
逐夢“故土”,領唱鄉村“振興曲”。“我是坪天人,是這片土地養育了我。我富裕了,不能看著家鄉窮,我有責任讓鄉親們一起富裕起來。”李崇高坦言,接下來會全心全意把農業公司辦好,用愛和責任回饋家鄉人。
(記者 陳愛玲 王彬彬 段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