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云陽貧困村來了位“詩人書記”,12萬字詩歌記錄扶貧路

    來源:云陽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楊梅娜 陳學容  2020年11月03日 14:37

    “駐村書記責任大,解讀政策要到家。云陽鎮里扶光華,走訪農戶家常拉。田間地頭說說話,協助農耕把地耙。扶貧攻堅政策好,幸福生活人人夸。”這是邵乘勝在詩中對扶貧工作的描寫。

    2019年3月,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邵乘勝被委派到云陽縣云陽鎮光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時光輾轉的2年多里,邵乘勝扎根泥土,不忘詩與遠方,一面和光華村村民打成一片,一面用詩詞記錄著扶貧工作中點滴小事和村里的變化,成了群眾眼中的“詩人書記”。

    躬身力行傾情書寫扶貧答卷

    光華村,位于云陽鎮與紅獅鎮接壤之處,四面環山,是一個貧困村。

    “塵土飛揚,石子濺,渣土不歇。舉目望,天高云淡,酷熱日烈。四十功名塵與土,八百里路云和月。乍離家,駐守光華,扶貧接。辛與苦,自己捏。攻堅志,莫泯滅。陡峭山能上,問苦不缺。產業幫扶傳捷報,勤勞耕作不松懈。下決心,摘掉貧困帽,黨恩謝!”初到光華村,邵乘勝在扶貧工作日志上寫下了這首《滿江紅·扶貧光華》。

    有目標有情懷,肩上自然有了擔子。

    光華村全村有930戶3109人,勞動力僅1500人,其中外出務工的人員就有900多人。邵乘勝一到光華村就擼起袖子干起來,在村支兩委同志的帶領下,他挨家挨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困戶、低保戶,摸清他們的致貧原因、主要生活來源、子女教育、大病醫療報銷、住房安全、飲水保障等情況。

    “田間地頭去走訪,宣傳政策新思想。了解貧困和現狀,詳細記錄寫文章。”就像詩里寫的那樣,邵乘勝白天走訪,詳細記錄情況,一戶一案地編造成冊,晚上回到住處,將村民的信息進行梳理,整理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寫完扶貧日志后才睡覺。

    走訪越深入,收集的信息就越全面。邵乘勝發現,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勞動力不足;部分農戶想買農用電動車,但村里的路又沒有通到家里地頭;村里產業發展還很薄弱,貧困戶收入大多靠種莊稼,收入不穩定,有返貧的危險……夜晚,邵乘勝在燈光下靜靜地思考,仔細總結,謀劃著接下來帶領全村村民脫貧致富的方案。

    接下來的日子,邵乘勝和村支兩委人員為村里的脫貧工作日夜奔波著。經過多方努力,今年3月初,由村集體經營的產業園在7組開始進行土地整治,6月底,完成了1公里的機耕道建設和150畝土地整治,接著又種下黃豆,11月青脆李完成建園,以此壯大村集體經濟;園區山頂的龍門石水庫,能有效解決三伏天季節性缺水問題。另外,邵乘勝還在村里安裝了太陽能路燈50盞,解決了村民夜晚出行難的問題。

    想要致富必須還要讓村民發展自家的“小”產業。為此,邵乘勝和扶貧工作隊引進了云陽縣鍋底灣果品合作社,準備在5組種植青脆李400畝,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務工。這幾年,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邵乘勝又帶領村干部謀劃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直播帶貨賣農產品……

    “邵書記硬是要得!”村民們對邵乘勝都稱贊有加,“他是來幫扶我們的‘第一書記’,耐心細致、有責任心,真心實意幫扶我們,有事找‘第一書記’,踏實!”在農忙時節,邵乘勝還幫助老百姓收割油菜籽、打稻谷、打紅苕粉等。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年,對于如何將光華村建設得更好,邵乘勝心中也有自己心中的“光華答卷”,那就是:“黨建引領六步走,管理民主有干部。發展產業創新路,脫貧攻堅家家富。村容整潔賽美圖,鄉村文明好習俗。群眾緊跟黨支部,四季花開蜂蝶舞。現代農業靠技術,網紅帶貨促銷售。”

    詩和遠方源于生活扎根腳下

    “昔日漫山荒,今朝換綠妝。黃豆呈翠色,孕育新希望。”

    “思想扶貧當為先,身體羸弱志不短。好時代里來攻堅,國家政策惠民全。扶貧力度大稱贊,敢拼敢闖沖向前。甩開膀子擼袖干,活出自己一片天。”

    ……

    邵乘勝喜歡寫詩,他習慣了每天通過詩詞的形式將當天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總結出來。他說以前就喜歡詩歌,但真正意義上的創作應該源于扶貧。在光華村的日子,他總能找到創作的激情、動力和源泉。

    邵乘勝的扶貧詩,來源于他腳下的生活。他幾乎每天要寫兩首詩詞,日積月累,漸漸地寫了12萬字。在同事們的建議下,邵乘勝將詩詞整理成書,便有了《脫貧攻堅詩詞拾遺》一書。書中共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是扶貧感懷、田園風光、村民百態以及百字令和藏頭詩。每個板塊的詩詞無一不反映了邵乘勝在扶貧工作中的所見所聞及親身體驗。

    駐村的日子里,邵乘勝也喜歡跟熱愛寫作的村民交流切磋。村里有一位67歲的向志清老人,雖說只讀了兩年小學,但老人十分喜歡寫一些宣傳黨政國策的段子。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向志清老人寫的內容時常有錯別字。邵乘勝知道他有寫作的愛好,為了提升他對生活的熱情,不僅時常去看他寫的作品,為他修改語句及錯字,還幫他將寫好的詩打印成冊貼在墻上,供鄭萬高鐵的員工和過路人欣賞,傳遞正能量。

    “邵書記給我整理作品花了不少精力,又給我送紙送筆,又出錢打印,幫我弄得好好的。我是小學生,字寫得不好,沒寫對的字,邵書記就幫我修改,我學到了知識,邵書記真是人民的好干部!”向志清說,他現在生活不用發愁了,吃得好、住得好,這都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給他帶來的。“我自己也要努力,把日子越過越好,不辜負邵書記對我的關懷和期望。”

    在扶貧工作中,邵乘勝將比較難懂的文件和政策整理成詩詞的形式,用生動別樣的方式對精準扶貧政策進行宣傳解讀,讓群眾聽得懂、接地氣。同時,他還帶頭做起“四個創建”工作,加大宣傳力度。“我們創建了黨員活動室、‘不忘初心光華人牢記使命謝黨恩’微信公眾號、流動黨員微信群、‘光華村駐村扶貧紀實’抖音號,將村里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等情況通過不同宣傳渠道傳遞給出門在外的光華人,讓他們知曉家鄉的發展,關心關注家鄉的變化。”邵乘勝說。

    我們通常說,藝術家要扎根生活,深入生活。而邵乘勝,就生活在我們所說的那個要扎根、要深入的“生活”里。

    如今的光華村,天藍、水綠、屋新、墻白、路寬、人和。在寫詩詞的過程中,邵乘勝也不斷悟出,詩不在遠方,在腳下。(記者 何競嘉 鄭紅均)

    長江湯溪河交匯再現“鴛鴦鍋”景觀

    云陽好“村”光丨云陽縣龍洞鎮大麥沱社區

    云陽好“村”光丨云陽縣桑坪鎮塘塆社區

    最美不是下雨天,而是“夏雨荷”!

    云霧輕繞 邂逅水墨幻境

    哇塞!夏雨初歇,云陽“仙氣飄飄”

    ···今日要聞

    ···推薦視頻

    云陽新聞20250916

    ···今日報紙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s

    ···網站專題

    ···廣告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 2008- yunyangw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云陽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渝ICP備15011569號-2
    網絡舉報APP下載 | 電話舉報號碼:12377 | 國家郵箱舉報地址:jubao@china.org.cn | 渝公安網備50023502000148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理塘县| 石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孝昌县| 博野县| 苏州市| 漾濞| 井陉县| 九龙坡区| 女性| 万荣县| 泰兴市| 福清市| 凉城县| 阿坝县| 万州区| 兴和县| 琼结县| 兴仁县| 治多县| 安达市| 兴宁市| 星座| 凌源市| 高唐县| 盐边县| 津市市| 边坝县| 昌黎县| 苏尼特左旗| 深泽县| 阿克苏市| 怀远县| 尚志市| 科技| 泰宁县| 莱芜市| 金川县| 德保县|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