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小雪已至,冬意漸濃,但雙龍鎮依然綠葉滴翠,柑橘園內碩果累累,處處彌漫著柑橘的香甜——素有“柑橘第一鎮”之稱的雙龍鎮正沉醉在甜蜜的季節中。
被確定為重慶海關柑橘出口基地的雙龍鎮,是云陽“柑橘產業”示范鄉鎮。眼下正值柑橘上市的季節,一個個玲瓏可愛的柑橘紛紛走出田間地頭,過不了多久,它們便會出現在全國各地居民的果盤中。
當清晨的陽光穿過墨綠的樹葉、照在圓滾滾的柑橘上時,竹坪村11組村民向道付開始了一天甜蜜的勞作,采摘、打包、運輸……看著身后果實累累的柑橘筐,向道付難掩喜悅之情:“我家今年種的柑橘已經賣了八九萬元。最近幾年每到豐收時,都有外地老板來村里收我們的果子,根本不愁賣?!?/p>
一個柑橘要歷經怎樣的努力才能變成“錢”?答案自然與雙龍鎮舉全鎮之力發展柑橘產業密不可分。
地處云陽西北部的雙龍鎮日照時間長、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柑橘生長,種植的柑橘含糖量很高。盡管種植的果子肉厚汁甜,可對于向道付來說,過去柑橘卻很難走出家門,“以前我們不會管理,品相不一,果子爛得多。剩下的好果子也只能自己運出村賣,根本掙不了幾個錢?!?/p>
為了留住這份甜蜜,當地政府把管好樹、結好果、賣好價作為柑橘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通過建設規?;藴驶涕賵@,培育對內對外社會化服務鏈、柑橘商品化處理鏈、注塑制造加工鏈、本鄉本土勞務用工鏈、聯結村集體經濟利益鏈,大大提高了柑橘產量和質量,實現了柑橘產業可持續發展。
柑橘管護既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為讓村民掌握柑橘管護的方法和要領,全鎮村干部化身“土專家”,手把手教村民學習柑橘豐產栽培等現代技術,采用平衡施肥、綠色防控、綜合保果、合理修剪、提高品質五大技術綜合運用,實現了柑橘生產科技化。同時,全鎮建立起一支人員相對穩定、年齡結構合理、有技術的柑橘產業工人隊伍,為全鎮及周邊鄉鎮的柑橘生產提供除草、施肥、打藥、采摘等社會化服務,有效保障了柑橘生產企業、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用工問題。
柑橘從采摘搬運到運輸銷售,都需要全鏈條式處理。負責專業加工的重慶市恒匯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由該公司高標準建設集洗選、包裝、銷售為一體的柑橘交易中心,對鎮內外柑橘實行一體化專業化洗選、包裝,按照果品層級,根據不同消費群體進行分層級銷售。通過洗選分級的柑橘每噸比未處理的增值1000元,扣除洗選分級成本400元,每噸凈增值有600元。位于雙龍鎮雙河社區的重慶市用得塑料有限公司建成了柑橘周轉箱生產線,每天可生產一次性周轉箱和常規周轉箱2500個,產品銷往全縣柑橘鄉鎮及開州、萬州等柑橘產區,年產值近200萬元。如此一來,全鎮的柑橘商品化處理得到了保障,柑橘產業鏈得以延伸。
由于產量大、品質好,雙龍鎮的柑橘受到各地經銷商的青睞?!拔疫B續兩三年都在雙龍收柑橘,這里的柑橘品質還可以,每年我們都會收一二十萬公斤運往四川涼山賣,今年估計要收25萬公斤柑橘。”四川收購商詹太平說。
為擴大銷路,雙龍鎮以柑橘交易中心為龍頭,與寧夏新百、北京華聯、物美等超市簽定了長期購銷合同,利用出口基地的優勢,組織參加西部農展會、亞洲果會等國內國際農展會,將雙龍鎮柑橘銷往國內外中高端市場。
隨著互聯網逐漸向農村地區滲透,雙龍鎮主動出擊,積極引導果農嘗試柑橘網絡銷售,讓柑橘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僅2018年,全鎮從事柑橘網絡銷售的果農就有250余戶,平均每戶銷售1.2噸柑橘,網絡銷售收入1萬元以上。通過電商的發展,多家快遞物流公司主動進村社,每天到村(社區)收發柑橘。2019年,全鎮累計發貨突破1200噸以上,銷售收入1000萬余元。
眼下,雙龍鎮柑橘種植面積達3.2萬畝,年產柑橘近2萬噸,產值超1億元。全鎮擁有2個商品化處理加工企業、1個注塑生產車間、5家物流站點,數千名群眾加入柑橘種植銷售大軍。伴隨著柑橘產業的蓬勃發展,雙龍鎮的群眾從脫貧走向致富,老百姓的日子如同這柑橘一樣,甘甜如蜜。
隨著柑橘在雙龍鎮釋放出越來越大的能量,雙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廖欣榮對未來也有了更長遠的打算:“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數字農業建設村橘智能化果園,立足云陽紅橙統一包裝打造紅砂橙品牌,把雙龍鎮建成全縣名副其實的柑橘第一鎮。”
(記者 何競嘉 實習生 瞿利文)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