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陽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楊梅娜 陳學容 作者:記者 譚啟云 胡蓉 實習生 汪婷婷 發布時間:2021-09-17 17:50:15
云陽網訊(記者 譚啟云 胡蓉 實習生 汪婷婷)金秋時節,稻谷飄香。連日來,大陽鎮的600公頃水稻迎來了豐收,田間地頭到處是忙于收割稻谷的農戶。今年,該鎮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宜機化改造,全力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力保農戶真正實現豐產豐收。
在大陽鎮雞鳴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擺動,掀起層層金浪。今年由于雨水偏多,稻田里土壤比較濕潤,導致收割機無法進入田間,村民們就用傳統的收割方式,與打谷機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勞動力,農戶們手持鐮刀,收割、捆扎、用打谷機翻打新稻,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大陽鎮雞鳴村村民王緒元告訴記者,今年他種了0.4公頃稻田,每公頃稻田產量在7500公斤左右。現在他們用打谷機翻打稻谷比以往人工打谷效率高,人也輕松很多。
在機收現場,專業合作社的工人正駕駛著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將顆粒飽滿、黃澄澄的稻谷盡收其中。為了提高效益,該村從播種到水稻收獲全程采用機械化操作,通過農業機械化助力農業生產。“以前用工犁田,一畝地需要250元,打谷子要7人,現在用收割機一畝地要比以往節約700多元。”雞鳴村村民楊自動說。
近年來,大陽鎮狠抓稻米產業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重慶市全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大陽鎮宜機化標準化現代糧油產業園,采取“公司+科技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標準化生產。實行農戶土地入股保底分紅、村集體資金入股保底分紅、二次利益分配、勞務收入等利益聯結機制。目前,產業園種植水稻33.3公頃,預計今年可收稻谷250噸。
大陽鎮農業服務中心農藝師肖連全介紹,該鎮通過宜機化改造把“巴掌田”“雞窩田”以及部分撂荒地改造成良田,改造后通過機械化操作大幅度降低了種植成本。在種植方面,全鎮統一供種兩到三個品種,改變過去品種多亂雜的現象,提高老百姓的種田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