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筆者走進云陽縣豐沃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基地,潺潺的溪流橫穿基地兩岸,水質清澈見底。綠色的鍍鋅板成魚養殖桶一個連著一個,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工作人員向桶里撒了半桶飼料,平靜的水面突然炸開了鍋,密密麻麻的魚從水下翻上來搶食。
“這叫高密度水產增氧養殖模式。”該基地負責人袁平介紹,利用山泉清溪發展流水高密度增氧養魚,該養殖方式特點是放養規格大、密度高、水質穩定、水產品產量高、起捕簡易,且產品肉味嫩爽,沒有泥腥味,深受市場歡迎。
“簡單地說,就是人為制造流水環境,高密度養殖魚類。”袁平指著基地的一邊說,溪流的水被抽到水池,然后通過凈化處理后再回到魚桶,定時進行更換水源。
該基地共建有近50個養魚桶,主要飼養黃辣丁魚。每個魚桶水面直徑為10米,深2米。一個養殖周期見效僅有三四個月,每桶產量達2500公斤,共產13萬公斤。
由于養殖密度大,飼料投喂選擇很關鍵。“飼料選擇有信譽的重慶通威飼料廠家,還要堅持投喂原則,每次投喂不超過八成飽,全程采用人工投喂,苗種期每天投喂4次,成魚投喂2到3次,定時定點,晚上投喂量占比高一點。”袁平說起養魚經,滔滔不絕。
“投喂這么講究,投食量也這么大,不會污染水質嗎?”筆者問道。
袁平說,一般在魚桶的出水口,有糞污收集系統,魚的排泄物會被收集起來制成有機肥。經過這兩道程序后,魚桶水質得以凈化,然后被再次抽進魚桶,循環使用。
“養這么多,魚缺氧怎么辦?”筆者問道。
“這個問題很關鍵!”袁平說,由于高密度養殖塘口缺氧現象易發,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常增氧,平時多開增氧機,另外還可使用增氧劑輔助增氧。“‘幫邦魔盒’可以24小時在線水質監測,水中溶氧情況在手機上一目了然,并且每個養殖戶可以自己設置一個最低溶氧值,一旦溶氧低于這個值,魔盒就會報警。”
隨著市場的開發,袁平發現高密度增氧養魚的市場前景不錯。不料,去年的一場暴雨和山洪,基地損失超過了200多萬元。
“不言棄,不放棄,不拋棄。”袁平說,在石門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積極開展災后自建工作,通過固堤升壩、防洪排水、設備更新換代及調運漁需物資等措施,迅速重建恢復生產。
“智慧化生態養殖,助力可持續發展。”袁平興致勃勃地介紹,目前基地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管理,水產養殖不僅變得更簡單,而且更安全。這種模式養的魚品質好、效益高,完全實行的訂單養殖、水產直銷滾動發展養魚項目,銷路不用愁,預計今上半年產魚13萬公斤,產值達250萬元,還通過電商平臺代銷水產品帶動附近數十名村民共同致富。
“下一步,我想把基地產業做大做強,引導廣大農戶參與高密度水產養殖,促進產業發展規模和提能升級,努力探索特色種養產業發展新路徑。”袁平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通訊員 黃舟)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