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服霓裳,天生云陽
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
文物上的華服
傳遞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云陽博物館
也藏著許多華服的演變線索
文物中鐫刻著云陽文化基因
蘊含著云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今天開始
云陽縣融媒體中心推出
長江文化傳承發展
第三屆“天生云陽”金秋節系列報道
文物里的華服故事
云陽微發布
,贊46
《景云碑》,出土于云陽舊縣坪遺址,是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國家一級文物。《景云碑》也是迄今為止三峽地區唯一出土的漢碑,極富文物價值,其“雕飾、書法,足以頡頏中原,堪稱漢代西南第一碑”。2005年10月,《景云碑》被評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碑文主體部分為鐫刻的文字,共13行,367個字,記述了當時云陽的最高行政長官景云的祖先由楚國遷入漢中、廣漢等地,以及景云為官深得人民愛戴的事跡。
“《景云碑》全篇,文字結體較為方整嚴謹,與多數東漢隸書字形的圓潤舒展有別。部分文字的橫、撇、捺、鉤等筆畫收尾處鋒芒畢露,體現出接近魏晉隸書的特點。”云陽博物館講解員阮靚介紹,《景云碑》成于隸書藝術成熟和鼎盛的東漢后期。
上端的浮雕圖案部分
三幅浮雕從左至右分別是
朱雀、婦人啟門像和玉兔
朱雀代表陽
和它遙遙相對的是玉兔
代表月亮,象征陰
二者合之則為日月交替、陰陽輪回
構建出一個非常大氣而磅礴的世界觀
“正中的婦人是西王母娘娘,她所穿的服飾就是典型的漢代風格。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服交領,衣袖寬大,給人雍容典雅之感。”阮靚介紹道,夏商周時已經有了上衣下裳,衣裳不相連。到了漢代,隨著織繡工業的發展,開始流行深衣制,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常和曲裾相配,漢代經常斜裁出曲裾掩于身后,這是因為漢代的長衣一般不開衩口,為了使內衣不外露就用曲裾遮掩。
“除了《景云碑》上的婦人,館內的陶俑也有體現。”阮靚說。
如果說歷史是一段被時間深埋的記憶
華服則是一把拂塵,撣去塵埃
為華夏的古老文化卷軸增添光彩
熱愛華服的你
定要一睹《景云碑》的歷史神韻
品華服之美,感華夏文明之深
記者 周光清 劉婷 張菊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