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龍缸喀斯特地貌
是如何形成的嗎?
你知道龍缸
有哪些類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嗎?
下面就跟隨小編
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龍缸喀斯特地貌
龍缸喀斯特地貌主要發育于方斗山脈以南至七曜山山脈的三疊系的碳酸鹽巖中,由地表巖溶地貌和地下巖溶地貌組成,如天坑、溶洞、巖溶漏斗、落水洞、石芽、溶溝、石林、峰林、峽谷、峰叢、豎井、洼地、地下河出口等,形成了完整的巖溶系統,具有獨特的科研、教育和旅游價值。其中,龍缸天坑、龍洞、大安洞、石筍河等共同構成了龍缸喀斯特地貌重要的導向型景觀。
龍缸天坑
龍缸天坑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52億年前
該地處于淺海環境
平緩巨厚的灰巖于海底沉積固結
后來經過漫長的地質演化
地殼抬升、地下水侵蝕
巖層塌陷等多種地質作用
共同塑造了如今的地貌景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鑄就了龍缸的雄、奇、險、峻
其規模宏大,形態特殊
坑口到坑底的最大垂直深度為335m
其深度在國內僅次于小寨天坑和大石圍天坑
位居國內第三位,世界第五位
這種形態在世界上極為罕見
具有極高的美學、科研和教育價值
龍洞
龍洞是一個典型的溶洞景觀
龍洞的灰巖形成于2.52億年前
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
地下水不斷溶蝕巖石
使其內部的裂縫和孔隙不斷擴大
最終形成了壯觀的地下洞穴
洞穴內部
富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不斷溶解巖石
并隨著溫度和壓力的變化
發生化學沉積
形成石鐘乳、石筍、石柱等景觀
洞中套洞、景中生景
洞群深邃,寬敞,奇景連連
堪稱絕妙的大自然藝術之宮……
除龍洞以外
大安洞也是同類景觀
映月洞
映月洞位于
龍缸天坑東北側的懸崖峭壁上
周圍巖石為2.52億年前
淺海環境中形成的灰巖
映月洞曾是暗河通道
后隨著地殼抬升,地下水位逐漸下降
直至該暗河通道完全脫離地下水位
地下水的溶蝕
使得周圍巖石不斷破碎垮塌
最終形成兩端成開口狀的透亮的通道
即巖溶穿洞
石筍河
石筍河全長12.5公里
其兩岸石筍峽
為典型的流水地貌景觀
形成于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期
是地殼抬升、流水下切等內外力
共同作用的結果
石筍峽兩岸峭壁如削
植被茂密,溶洞密布
石筍摩天,奇峰怪石
幻化出如飛天、村姑、羅漢等各式人物
沿石筍峽而行
一路上,美不勝收
讓游客在游山的同時
享受玩水的樂趣
刀砍紋構造
巖石表面呈現出一系列
深淺不一、寬窄不等的溝槽
其外觀類似于被刀砍或刻畫的痕跡
稱為刀砍紋構造
該巖石為2.52億年前
淺海環境中形成的白云巖
其礦物成分有白云石和方解石等
它是白云巖在長期水流溶蝕、風化和機械侵蝕作用下
形成的一種特殊構造現象
除了上述景觀
你還知道云陽有哪些喀斯特地貌嗎
評論區告訴我們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