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譚啟云 王維立)云陽地質公園,這片總面積達1124.05平方千米的土地,將以“世界級地質遺跡”之姿,成功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名錄。今年4月,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云陽地質公園如何成為長江經濟帶上一顆璀璨明珠?跟隨記者一起探訪,揭開其背后的“地質密碼”。
地質奇觀:解碼地球演化的“活檔案”
云陽地質公園東、南、西邊界以云陽縣的行政區劃為界,北邊以長江北岸為界,包括環湖綠道和磐石城。公園內山川秀麗、地質遺跡資源豐富,擁有43處代表性地質遺跡點,分為古生物、地質剖面、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地質構造和環境地質遺跡六大類型。
走進云陽地質公園,最震撼的莫過于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與龍缸天坑兩大“鎮園之寶”。在云陽縣普安鄉老君村,云陽恐龍化石遺址館內的恐龍化石墻長150米、高逾6米的化石墻,鑲嵌著5000余塊化石,它們層層疊疊,記錄了約1.7億年前的遠古歷史。
“云陽恐龍化石墻是世界范圍內單體最大的侏羅紀原址化石墻,被古生物界譽為‘恐龍化石長城’。”恐龍公園運營部主管高金鑫說,云陽恐龍化石群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豐富,時代跨度大,分布范圍廣且密集。科研人員在云陽發現并命名了多條新屬新種恐龍,如普安云陽龍、磨刀溪三峽龍等,已經確定的恐龍種類包括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和基干新鳥臀類等五大類。
“我們提煉地質公園獨特的地質價值和文化故事,開發地質主題文創產品。”高金鑫表示,他們將圍繞恐龍主題ip,開發智能仿生恐龍主題、夜游恐龍公園等項目,加快推進二期工程恐龍博物館建設進度。
在長江南岸30公里處,另一處地質奇觀——龍缸天坑正以“天下第一缸”的雄姿震撼著造訪者。
龍缸天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歷史可以追溯到2.52億年前。當時,這一區域為淺海,沉積了巨厚的石灰巖層。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殼抬升、地下水浸濕、巖層崩塌等多種地質作用共同塑造了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地貌景觀。
“三層暗河侵蝕、巖層崩塌,最終形成深335米、缸壁近90度垂直的喀斯特奇觀,這里保存著完整的刀砍紋構造、遺跡化石群,堪稱研究喀斯特地貌演變的天然實驗室。”龍缸景區講解員葛三青的講解伴著山風回蕩在335米深的巖壁間。龍缸喀斯特地貌主要發育于方斗山脈以南至七曜山山脈的三疊系的碳酸鹽巖中,由地表巖溶地貌和地下巖溶地貌組成,龍缸天坑、龍洞、大安洞、石筍河等共同構成了龍缸喀斯特地貌重要的導向型景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世界地質公園有一個核心標準,就是必須要擁有具備全球性或國際性價值的地質遺跡。”云陽縣地質公園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張松林介紹,云陽地質公園擁有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具有填補世界恐龍演化空白的意義,科學價值極高,是一個世界級的地質遺跡,這是云陽地質公園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的關鍵。
文明共生:張飛廟與土家織錦的保護傳承
云陽地質公園的魅力不僅在于地質奇觀,更在于“地質+文化”的深度融合。作為地質公園歷史人文景點之一的張飛廟,這座始建于蜀漢末年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江而立,石壁巍峨。其“江上風清”“山高水長”兩塊巨大題刻,是從原址切割復原而來,以“搬舊如舊”的方式,延續1800多年的文脈。
2003年,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遺跡,張飛廟進行了整體搬遷,每塊磚瓦都建立了數字檔案,以確保其“依山、坐巖、臨江”的地理特征得以最大限度保留。如今,廟內藏有的百余件漢唐至明清時期的石質碑刻,更是成為了研究歷史、藝術、文化的寶貴資料。而正在進行的張飛廟附屬石質文物修繕工程,更是對這些珍貴文物的又一次精心呵護,讓歷史的文脈得以延續。
在云陽地質公園的版圖上,這樣的文明印記星羅棋布。磐石城遺址見證了南宋抗元的壯麗史詩,彭氏宗祠則延續著清代建筑的精湛智慧,環湖綠道,則如同一條綠色的紐帶,將現代城市與自然山水緊密相連,讓人們在行走中感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
而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傳承,正在清水土家族鄉民族小學流淌。挑紗、引線、打結……近日,在清水土家族鄉民族小學西蘭卡普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學生們正操作著斜織機編織西蘭卡普,他們手指和梭子在絲線間跳躍,雙腳交替輕踩踏板,機杼聲聲中,精美的紋樣逐步成型。
在土家族語言中,西蘭卡普即為土家族人的花鋪蓋,是一種織錦技藝,其采用“通經斷緯”的編織工藝,用手工在古老的斜織機上反面挑織而成,色彩熱烈,紋樣精巧,被譽為土家族的“五彩活化石”。
“我想把龍缸天坑織進土家錦里!”清水土家族鄉民族小學學生張雨潔已經學習土家織錦一年多,在她的巧手下,彩色絲線逐漸勾勒出呆萌的恐龍輪廓。
“土家織錦傳統非遺技藝作為地質公園民族文化之一,我們與云陽地質公園管理事務中心進行聯動,通過建立工作坊、編寫校本教材、納入地方課程和課后服務等形式,讓學生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該校長余曉松透露,學校將地質元素融入土家織錦課程,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手中煥發新生。
綠色發展:擦亮地質名片做靚旅游品牌
作為從恐龍脊背上走來的城市,文旅產業已成為云陽經濟的重要支撐,長江之壯、恐龍之謎、天坑之奇、古村之訓、綠道之美、田園之魅、張飛廟之義、磐石城之堅的“云陽八絕”相映生輝,成為了無數游客心中向往的“詩和遠方”。
地質公園品牌的加持,讓云陽旅游駛入發展快車道。清明假期,游客走進恐龍化石遺址館,一睹世界范圍內單體最大的侏羅紀原址化石墻的壯觀;漫步龍缸景區,欣賞喀斯特地貌的神奇,寄情于山水之間;游千年古剎張飛廟,覽長江三峽旖旎風光,感受巴蜀勝景、文藻勝地的獨特魅力;坐上黎明古村的小火車,穿過金黃的花海,享受傳統村落里的悠閑時光。
游客蘇小發感嘆:“看罷龍洞石鐘乳和恐龍化石,再訪黎明古村和千年古剎,仿佛穿越時空隧道。”
據縣文化旅游委統計,今年清明假期,云陽共接待游客34.3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3982.35萬元。其中,龍缸景區、張飛廟景區和云陽恐龍化石遺址館分別接待了1.25萬人次、1.12萬人次和1.01萬人次的游客。
地質公園的創建,為云陽的發展注入了多維動力。以普安鄉老君村恐龍化石遺址館為例,地質公園的創建為老君村的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許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如今選擇留在家鄉,守護著這個“景區金飯碗”掙錢。景區提供了60余個固定崗位,工程建設還帶動了上千人就業。這種“保護-發展-反哺”的良性循環,正是云陽踐行“謀區域之常興”理念的生動體現。
全球對話:巴山渝水的“中國樣本”
地質公園是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紐帶。去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專家渡邊真人、拉莎用5天的時間實地考察云陽地質公園的重要節點。
在考察傳統村落黎明古村時,渡邊真人揮毫潑墨,寫下“自然”二字,為云陽地質公園的保護與開放指明了方向。云陽地質公園在創建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地質遺跡保護為核心,系統梳理園區內的典型地質景觀資源,實施科學監測與生態修復工程。同時,與科研機構緊密合作,開展地質科學研究,不斷提升公園的學術價值與國際影響力。
“我們不僅要守護好地質奇觀,更要讓它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張松林表示,在注重地質遺跡保護的同時,他們也高度重視科普教育與公眾參與,建設了地質博物館、恐龍化石遺址館,開展地質文化主題推廣活動,推動生態旅游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產業融合,形成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
目前,云陽正以“頌造化之神奇,謀區域之常興”為引領,立足自身資源特色,不斷完善地質遺跡保護體系與科普設施建設,將龍缸天坑、恐龍化石群等核心資源轉化為科學教育與生態旅游的載體,讓地質遺產“活起來”。同時,深化共建融合,推動“地質+旅游”等融合發展,將保護成果與經濟增收掛鉤,激發內生動力,推動區域常興。在國際合作層面,積極融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與國內外姊妹公園建立常態化交流,積極承辦國際培訓班、學術交流會等活動,共享發展與管理經驗,通過互訪推廣、跨區域合作等形式擴大國際影響力,既彰顯了地質資源的共享價值,也為區域開放發展注入新動能,實現從“本土守護”到“全球對話”的跨越。
記者手記:
從恐龍化石墻的遠古回響,到龍缸天坑的造化神工;從張飛廟的時光刻痕,到土家織錦的文明密碼——云陽地質公園的創建之路,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這座世界地質公園正以“頌造化之神奇,謀區域之常興”的姿態,向世界講述中國地質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新故事。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