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云陽世界地質公園龍缸景區的薄霧尚未散盡
獼猴飼養員譚建洪已忙碌起來
他將玉米粒撒向戲猴臺的空地
又仔細檢查水槽的水位
一群野生獼猴從樹梢輕盈躍下、圍聚進食
不遠處
紅外攝像頭正靜靜記錄著這一幕
“現在不用追著猴子跑了,
它們成了景區的‘老朋友’。”
譚建洪感慨道
十年前,這里的景象截然不同
2013年前
野生獼猴因棲息地縮減頻繁下山啃食莊稼
村民與猴群的“拉鋸戰”屢屢上演
“那時我們舉著竹竿滿山趕猴,
既心疼莊稼,
又怕傷了它們。”譚建洪回憶
轉機出現在景區開發后
當地政府提出大膽設想
修復生態
讓獼猴從“禍害”變“財富”
景區組建專業團隊
在專家指導下開展系統性生態修復
通過補植漿果類植物恢復猴群食源
在核心區域搭建人工投食點
用玉米、水果吸引猴群
起初
工作人員將玉米綁在樹干高處
模仿自然果實生長狀態
為減少人類干擾
投食時間嚴格控制在清晨游客到來之前
歷時一年多的耐心引導
2015年秋,首個猴群重返景區
標志著“人猴共生”計劃邁出關鍵一步
如今
12套“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
構成全天候守護網
紅外攝像頭監測種群活動軌跡
無人機定期巡航評估棲息地質量
水質傳感器實時反饋水源安全
景區還建立“一猴群一檔案”數據庫
記錄個體特征、繁殖情況等數據
“冬季是獼猴哺乳和交配的關鍵期,
我們今年新增的監測點專門設在背風向陽處。”
景區生態保護負責人介紹
通過“人工巡查+智能預警”模式
已成功干預多起猴群傷病事件
今年1月
監測系統發現某幼猴行動異常
獸醫團隊立即攜帶保溫箱進山救治
及時治愈了這只因嚴寒導致低體溫的小獼猴
隨著獼猴種群
從2013年的20余只增至現今200余只
龍缸景區探索出一條
“以生態促旅游,以旅游反哺生態”的路徑
景區劃定獼猴保護區
設置生態緩沖區減少人猴接觸風險
開發生態戲猴臺
游客可近距離觀察自然狀態下的猴群
當了十幾年“猴王”的譚建洪
見證了無數游客在戲猴臺上的笑容
“很多人專程來看獼猴,
說這是‘最生動的生態課堂’”
2024年
龍缸景區接待游客84.06萬次
同比增長35.47%
門票收入6556.7萬元,同比增長30.96%
龍缸景區的實踐
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近年來
云陽通過實施退耕還林、生態屏障建設等工程
景區森林覆蓋率超過70%
1533種陸生維管植物與375種野生脊椎動物在此和諧共生
包括銀杏、水杉、大小靈貓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山風拂過林梢
猴群在樹冠間騰躍的身影與游客的笑聲交織成曲
在這里
人與自然的重逢故事
正續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記者 賀元河 徐銳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