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陳慧 實習生 伍碧蓮)眼下,云安鎮1100畝黃桃進入成熟期,當地首次啟用無人機參與采收運輸,讓山間黃桃乘著 “科技翅膀” 高效出山。這種“空中運輸”模式既節省人力成本,又提升采收效率,成為山地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走進云安鎮銅鼓村鴻旺黃桃產業園,連片桃林里果香四溢,飽滿的黃桃綴滿枝頭,工人們穿梭林間,熟練地將套袋摘除、采摘裝筐。“家門口就能掙錢,一年能有一兩萬收入,還能照看孫輩。” 工人陳大美一邊麻利地裝桃,一邊笑著說。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桃園上空多了 “新幫手”—— 隨著地面操作員輕按遙控器,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懸停在裝貨點。工人迅速將兩筐約百斤重的黃桃系在掛鉤上,無人機便穩穩吊運至山腳集散點,全程僅用三分鐘。“往年靠人背肩挑,一趟20斤要走半小時山路;現在無人機一次能運200斤,效率頂20個人。” 產業園負責人李玉軍算了筆賬,往年運輸需50人,如今20人配合無人機即可,每天成本從5000元降至1000元左右。
我縣多山地,以往果品運輸“上山難、下山更難”,不僅耗時費力,還易因顛簸損傷果實。今年,云安鎮在黃桃主產區試點無人機運輸,通過精準懸停、穩定吊運技術,解決了崎嶇地形的運輸痛點。目前,產業園里2臺無人機輪流作業,日均運輸黃桃超10噸,果實完好率提升至98%以上。
縣農業農村委種植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彥伶表示,“我們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培育壯大農機服務組織,全縣已有持證無人機飛手167名、無人機120臺,覆蓋10%的果園。僅無人機運輸一項,每年就能為果農節省人工成本500余萬元。”
如今在我縣,無人機與果園“小火車”接力運輸已成新景象:“小火車”負責園內短途轉運,無人機承擔山地長距離運輸,形成“地面 + 空中”的立體物流網。云安鎮1100畝黃桃今年預計產果1300噸,產值可達500萬元,科技賦能讓山地農業跑出增收加速度,為鄉村振興注入“智”力動能。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