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通訊員 劉小軍)在普安鄉回營村,61歲的吳學德和張桂珍夫婦,憑著一股“不服老、不服輸”的韌勁,二十年堅守在家鄉養殖牛羊,用雙手闖出一條養殖致富路,成了十里八鄉聞名的“牛人”。
清晨6時的回營村,山風還帶著涼意,吳學德便與老伴準時起床。夫妻倆按照多年的默契分工,丈夫吳學德扛著沉甸甸的草料走進粉碎房將其磨碎,機器運轉的轟鳴聲在寂靜的山村中格外清晰。妻子張桂珍則熟練地推開牛棚木門,40多頭本地黃牛早已甩著尾巴等候,她手持竹鞭走在牛群側畔,用布滿老繭的手掌輕拍牛背,引領著牛群沿蜿蜒山路走向山坡草場。草葉上的露珠折射著金色晨光,牛群低頭啃食帶露的青草,滿足的嘶鳴與此起彼伏的咀嚼聲在山谷間交織。看著“寶貝們”在晨光中自在覓食,張桂珍這才騰出空來,與我們輕松攀談。
“我從40歲就開始搞養殖,剛開始只養了三頭牛,慢慢發展到現在的規模,這些全是自家牛下的崽。”張桂珍笑著說,“老伴主內打理雜務,我負責坡上放養。”說話間,張桂珍的目光始終追隨著牛群,一旦發現有牛脫離隊伍往密林里鉆,她便立刻加快腳步追上去,竹鞭在空中輕輕一揚,同時嘴里喊著只有牛群能聽懂的吆喝聲,引導其回到隊伍中。
上午9時許,日頭漸高。吳學德在粉碎房忙完活計,便馬不停蹄趕往山坡,與老伴一同將吃飽喝足的牛群往家趕。抵家后,夫妻倆迅速將大小牛兒分隔飼養,防止幼崽受傷害。隨后合力扛來兩大筐粉碎的青料,又拎著水桶往石槽添滿清水。望著牛兒們埋頭進食的模樣,張桂珍用手捶捶酸痛的腰背,用水洗了洗臉,陽光透過棚頂縫隙落在她鬢角的白發上,映得那抹笑意格外溫暖。
二十載寒來暑往,這些毛色油亮的牛兒既是夫婦倆的“心頭肉”,更是家庭增收的“頂梁柱”。除了養牛,養殖山羊也是夫婦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天傍晚,吳學德便會用摩托車馱上兩個裝滿玉米料的竹筐,為飼養在兩公里外的60只山羊投喂飼料。羊圈建在一處地勢陡峭的半山腰,是用石塊和木板簡陋搭建的。
“我下個月準備把羊圈重新擴修一下,建大一點,擴大養殖規模,同時也讓羊兒住得舒服些。”吳學德邊說邊打開竹筐,將金黃的玉米料均勻地撒在食槽里。看著山羊們埋頭大口咀嚼,他又拿起旁邊的水桶,到不遠處打來山泉水,將水槽添得滿滿當當。他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臉上隨即露出滿意的笑容。
“前幾年賣牛賣羊的收入,讓家里日子越過越紅火。” 吳學德坦言,“孩子們也勸我們歇手,不要再受這份苦,但我還是想自力更生,也為孩子們減輕點負擔。”
養殖之路從來沒有坦途。近兩年牛肉行情下滑,銷售價格偏低,養殖利潤大幅縮水。但吳學德夫婦并未退縮,他們主動對接周邊屠宰場與餐館,減少中間環節以增加利潤。這對六旬老人始終用他們的勤勞和堅韌,以及那股不服輸的勁頭應對著各種挑戰。
“行情好的時候,每年能掙十幾萬呢。”吳學德自信地笑著說,“現在行情是差了點,但我心里有數,肯定不會虧本,等行情回暖,照樣能賺錢。”
夕陽西下,余暉灑滿山村。為了飼養好這些牛羊,吳學德和張桂珍夫婦每天都會忙到晚上11點多鐘。看著他們忙碌的身影,我們仿佛看到了無數農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用勤勞的雙手和不服輸的精神,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幸福篇章。這樣的“牛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佩。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