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賀元河)近期,一樁歷時數年、被執行人長期隱匿行蹤的跨省借款糾紛案,在云陽縣人民法院、渝北區人民法院與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云陽法院”“渝北法院”“宣漢法院”)的緊密協作下成功執結。此案生動展現了川渝兩地法院建立的跨域執行協作機制在破解“執行難”問題上的關鍵作用。
2022年底,宣漢法院判決范某償還胡某借款本息6.9萬余元。判決生效后,范某拒不履行義務。2023年2月,胡某向宣漢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然而,范某長期隱匿行蹤,下落不明,案件執行陷入僵局。
2025年5月9日,案件迎來轉機。宣漢法院執行局研判范某可能返回戶籍地云陽后,立即啟動川渝司法協作機制,通過執行協作平臺向云陽法院發出協助請求。云陽法院迅速響應,依托“法院+公安”聯動機制,精準鎖定范某活動軌跡位于重慶市渝北區某小區。經核實,范某近期居住在其弟弟名下房屋內。
5月21日凌晨,云陽法院執行干警在渝北區該小區精準布控,成功將范某控制并帶至渝北法院。面對執行法官釋法明理并明確告知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范某仍百般推諉,拒不配合。鑒于其逃避執行的惡劣態度,云陽法院立即通報宣漢法院。上午10時許,兩地法院在渝北法院順利完成案件材料交接及被執行人移交手續。宣漢法院依法對范某作出司法拘留15日的決定。
司法拘留的強制措施成為突破口。5月22日,在宣漢法院,面對聯合懲戒的嚴厲威懾,范某心理防線瓦解,主動提出履行方案。最終,范某當場支付3萬元欠款,并就剩余款項與申請執行人胡某達成分期履行和解協議。
此案的圓滿解決,得益于川渝兩地法院著力構建的高效“執行事務中心”協作體系。該體系通過“委托執行2小時響應、重大案件4小時抵達”的標準化流程,實現跨域執行無縫對接;借助“法院+公安”聯動機制,有效破解“查人找物”核心難題;同時堅持“剛性懲戒”與“柔性執法”并重,以司法拘留形成震懾,以促成和解實現案結事了,形成了“技術賦能+制度保障+人文關懷”的執行閉環。
本案的典型意義遠超個案本身。一方面,川渝司法協作通過機制創新,將跨域執行從“紙面協議”轉化為“實戰利器”,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數據顯示,自協作機制運行以來,川渝跨域執行案件平均辦理周期縮短40%,執行到位率提升25%。另一方面,此案探索的“大數據追蹤+快速響應+聯合懲戒”模式,為全國范圍內破解“執行難”頑疾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川渝方案”。
正如云陽法院執行局負責人所言,“司法協作不是簡單的案件移交,而是通過制度重構打破區域壁壘,讓公平正義跨越山水阻隔。”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推進,川渝執行協作正從“機制對接”向“實體融合”升級。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