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曾麒麟 劉沖)去藥店買三黃片,詢問藥品具體價格,店員當時報價18元,結賬刷醫保卡時,卻瞬間變成26元......這不是魔術,是最近發生在重慶鄧女士身上的真實案例。同一款藥,刷醫保個人賬戶比付現金貴一大截。群眾自己交的醫保錢,憑什么被藥店偷偷“吃掉”?
重慶鄧女士的遭遇絕非個例,類似情況在全國各地都時有發生。表面上看,“店員報低價,刷卡加高價”是一個小把戲,但往深了挖,這背后其實藏著一條完整的“套利”鏈條:先是截留參保人個人賬戶的“小錢”,再是騙取醫保統籌基金的“大錢”,最后吃虧的是國家和參保人,藥店卻賺得鼓鼓囊囊。說白了,藥店一邊享受著醫保定點帶來的客流紅利,一邊卻拒絕承擔必要成本,變相侵占醫保資金。這種“兩頭通吃”的做法,著實令人不齒!
來看一組數據,北京某區醫保局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該區定點藥店因“陰陽價”現象多收費用超300萬元,涉及藥品種類達127種。更令人震驚的是,部分藥店甚至將未納入醫保目錄的高價藥,偽裝成目錄內藥品進行“偷梁換柱”,讓大家在毫無察覺中無辜承受了經濟損失。藥店這種操作,無疑是把消費者的信任當賭注,把醫保基金當做“唐僧肉”來吃。
醫保制度的建立,是國家為了讓大家都能依法公平享有醫療保障的基本權益,減輕人民群眾的醫療負擔。醫保池里的錢,是千萬人的活命錢,不是商家的“自助餐”。“陰陽價”背后,不僅暴露了藥店的貪婪,更是監管的失職。只有讓技術管住價格,讓監管管住人性,讓陽光照進暗角,形成多方協同共治的社會格局,才能牢牢守住這份沉甸甸的托付,讓每一份醫保錢都用在刀刃上、花在緊要時。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