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譚啟云 實習生 唐彬 楊佳奇)8月11日上午8點,云陽縣泥溪鎮石缸村、龍角鎮軍家村上空,黑云壓頂,山洪裹挾著泥石在山嶺溝壑間肆虐。然而,緊急關頭,一面面黨旗在風雨中挺立。石缸村64歲的村支書黃承明和軍家村“95后”黨員黃琴,這兩代共產黨員以各自的方式,為村民筑起了安全屏障。
“60后”老支書十分鐘搶出一條命
8月11日清晨6點,天色尚暗,雨幕濃密。石缸村黨支部書記黃承明身著早已濕透的舊雨衣,手持手電筒,對轄區內11個村民小組展開地質災害巡查。他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泥漿中,手電筒的光柱警惕地掃過每一處陡坡和屋后檐角。此時,石缸村雨量已達175.7毫米,有著31年工作經驗且接受過地災培訓的黃承明,神經高度緊繃。
早上7點多,當黃承明走到村民余秀珍老人屋后時,腳步戛然而止。他看到渾濁的泥水順著山坡流淌,幾塊小碎石簌簌滾落。這細微的聲響在暴雨聲中幾乎難以察覺,卻瞬間引起了他的警覺。
“不好!”黃承明心中一緊,拔腿沖向余秀珍家,大聲呼喊:“余嬢嬢!快!屋后怕是要垮!快跟我走!”屋內,余秀珍老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呼喊嚇了一跳,有些不知所措。“黃書記,這雨這么大……”“莫問了!快走!危險!”黃承明不由分說,幾乎是架著老人的胳膊,連攙帶扶,將她帶離出了屋子,轉移到不遠處的安全地帶。
剛站穩腳,氣還沒喘勻,就聽到一聲沉悶的巨響從余秀珍家方向傳來。回頭望去,只見屋后山坡裂開一道大口子,上百立方米的土石夾雜著黃泥、石塊和折斷的樹木傾瀉而下,瞬間沖垮了房屋后半部分,磚瓦飛濺,一片狼藉。
余秀珍呆呆地看著瞬間被毀的家,又看看渾身濕透、滿是泥點的黃承明,嘴唇哆嗦著,眼淚混著雨水往下淌:“黃書記…要不是你硬把我拖出來,我這把老骨頭今天可能就埋在里面了······”
顧不上后怕,黃承明抹了把臉上的泥水,招呼其他村干部:“快!按預案,附近有危險的住戶全部轉移,一個都不能少!”在他的組織下,石缸村受暴雨威脅最重的6戶32名村民被迅速有序撤離,其中11人被安置在村委準備的集中點,21人投靠親友。看著驚魂未定但都平安無事的鄉親們,黃承明如釋重負。當被問及是否害怕時,他擺擺手說:“哪顧得上害怕,把人安全救出來,心里就踏實了。保護鄉親們的生命安全,黨員不就該干這個?”
“95后”黨員“琴妹子”的安置“經”
12公里外的龍角鎮軍家村,同樣遭受著暴雨的侵襲,村里有7個重點監測的滑坡點。“95后”的村干部黃琴和同事們時刻關注著險情。上午,一處監測點預警燈急促閃爍,“有險情!快轉移!”黃琴的聲音干脆利落,和同事們頂風冒雨,挨家挨戶敲門、催促,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拿東西、抱孩子,最終將49戶143名群眾安全轉移,其中,130人被集中安置在村辦公室騰出的臨時安置點,13人因道路中斷就近安置在安全的鄰居家。
人安全轉移后,安置點成了一個特殊的“大家庭”。這里有3個襁褓中的嬰兒,最大的8個月,24個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還有位84歲的老人。年輕的黃琴迅速轉換角色,成為這個臨時大家庭的“家長”和“琴妹子”。
看到剛當母親的譚雷抱著8個月大哭鬧不止的嬰兒急得滿頭大汗,黃琴立刻翻出提前備好的奶粉罐。“水剛燒好,我試試溫度。”她熟練地舀奶粉、倒水、搖晃奶瓶,仔細試溫后遞過去:“來,寶寶乖,喝奶奶了。”那專注的模樣,仿佛在照顧自己的孩子。
安置點一角,一群孩子沉默地擠在一起,眼神怯生生的。黃琴走過去,拿出準備好的故事繪本,盤腿坐在地上:“來來來,孩子們,黃姐姐給你們講故事!”昏黃的燈光下,她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書里的情節。慢慢地,孩子們圍攏過來,緊張的小臉漸漸放松。她還帶著孩子們玩簡單的拍手游戲,教他們唱兒歌。7歲的鄧淇云悄悄靠在她身邊,小聲說:“琴姐姐,你講的故事真好聽。”
“安置點里老的老、小的小,”黃琴一邊給老人遞上熱水,一邊說,“村干部和志愿者都來幫忙,我們要照顧好老人、哄好孩子,讓他們在這里住得安心。”
黃承明和黃琴,一老一少,一位在搶險一線爭分奪秒,一位在安置后方細致關懷。他們是云陽暴雨中無數黨員的縮影。據云陽縣相關部門統計,截至8月12日7時,全縣已有8000多名黨員奮戰在防汛救災一線,共安全轉移群眾3572人。
記者手記
雨勢稍緩,但山洪地質災害風險仍未解除。黃承明又打著手電,走向新的巡查點,黃琴仍在安置點忙碌,給老人續上熱水,幫孩子擦擦小花臉,年輕的身影不知疲倦地穿梭。
暴雨洗禮后的山村,一面面鮮紅的黨旗格外醒目。旗幟下,是黃承明那雙布滿老繭、能察覺危險的手;是黃琴那雙沖泡奶粉、撫摸孩子頭頂的溫情手。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兩代黨員,一樣的擔當,在風雨中守護著鄉親們的生命安全,成為他們最堅實的依靠。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