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累計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500余名,云陽縣博士總量突破10人。近日,重慶市云陽縣2025年人才大會圓滿落幕,會上通報的這組數據引人矚目。然而,對于坐落在大山區、大庫區的云陽來說,這一成績如果放在5年前,那是很難想象的。
這個位于長江邊的美麗縣城近年來呈現人才高速發展態勢,短短5年時間,云陽各行各業引進的研究生以上高層次人才數量翻了數倍,更是在教育、醫療、科研以及企業人才領域形成人才“虹吸現象”。
頌造化之神奇,謀區域之長興,云陽人深知人才對于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他們以“不甘人后、奮勇爭先”的摸高奮斗精神和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支撐,讓人才招引這道“難解之題”演變為地區發展的“引領之舵”。
據了解,近年來,云陽聚焦“2238+3”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大力引進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產業轉化能力的科技創新人才,定期評選“新云陽人才”,為他們提供安居保障、稅收減免、醫療教育等方面人才服務保障,真正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接下來,我們將培育本土團隊,建立“帶不走”的科技隊伍,讓人才紅利持續釋放”,同樣在人才大會現場,受聘為重慶金峽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科技副總”的余大為滿懷希望地向與會嘉賓匯報到。
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的余大為2023年與云陽結緣,他帶領團隊在農業農村部西藏牛克隆項目中,實現西南地區克隆牛技術零的突破,效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地處重慶東北部的云陽是如何與這一瀕危物種結緣,又怎么吸引國家級專家團隊上門服務的呢?
近年來,云陽通過各種柔性引才的方式大力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余教授本身是西藏瀕危牛種搶救性保護和種質評價課題組的牽頭人,重慶金峽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是該縣大型國有企業農高集團下屬優質科研企業,公司不僅養殖環境優良,而且具備開展科研任務的實驗條件。2023年,通過多方接洽協商,余教授帶著他的研究團隊和科研課題入駐云陽。
余大為和同事在養牛場查看克隆牛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在與重慶農高集團合作期間,我深刻感受到云陽干部和企業‘敢拼敢為、敢想敢干、能干能成’的作風”,談及與云陽的合作,余大為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在這里,余大為帶領團隊不僅開展瀕危物種保護,還引進了原產于北方的華西牛(肉牛)品種,基于西南地區的氣候條件,在云陽成立國家肉牛種業基地,深耕西南地區肉牛種牛繁殖,今年7月,金峽牧業培育的華西牛種公牛在第六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上以31萬元、24萬元高價成交,榮獲“銀牛獎”。
與余大為同樣受聘為“科技副總”的吳孟華,是廣州暨南大學生藥學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她受聘的企業是云陽縣大型醫藥生產企業—重慶萬力藥業有限公司。在這里,吳孟華和團隊將為企業在中藥飲片保質期研究、供應商入口把關上進行技術指導。
“我們很多科研成果也想借助企業的平臺落地,當萬力藥業找到我們團隊以后,我們很快達成共識,雖然每次過來路程遙遠,但能看到理論研究轉化為實踐應用,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也很有成就感”,吳孟華對雙方合作前景很是肯定。
“我們深知人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資源,所以我們每年定期舉辦人才招引活動,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引進,不僅能為我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心針,更能帶動全縣人才生態蓬勃發展”,云陽縣人才發展服務中心張松峰是人才引進的親歷者,見證者。
筑巢引鳳棲,花香蝶自來。高層次人才引進的背后是“真金白銀”的投入、“真心實意”的服務。2021年以來,該縣自籌資金建設精裝人才公寓300余套,實現人才拎包入住;并且在全市首創推出人才房票機制,最高可為人才補助10萬元購房費用;另外,高標準打造的渝東北首個縣級綜合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云陽人才之家,為各類人才提供項目路演、資本對接、創新創業等服務2000余場次。一系列保障措施實現人才留云安家無憂無慮,在云立業有為有位。
7月底,云陽縣首個博士后工作室掛牌縣中醫院,年僅32歲的重慶榮昌人王丹在朋友的引薦下選擇來到云陽,她的到來,為云陽突破分子診斷與基因檢測技術壁壘、開展腫瘤靶向治療、感染性疾病快速診斷等研究提供了人才支撐。
吸引王丹的不僅有云陽為其提供的各項人才落地所需基礎保障,一系列科研支持也是她選擇云陽的重要因素。其實,在王丹到來之前,該縣醫療系統已先后引進5名博士,并為他們成立博士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后,我們醫院的服務能力得到‘直線上升’,臨床科研成果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云陽縣婦幼保健院黨委書記黃建如是說到。
“博士、博士后等高層次人才的到來,不僅構筑了一條可持續的技術輸送與人才培養通道,更使偏遠山區患者免于跋涉之苦,為‘大病不出縣’的目標搭建了堅實的就醫平臺”,云陽縣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劉貴表示。
外地人才競相來云“上岸”的同時,云陽本地人才也在踴躍“歸巢”。
丁載宇,這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的90后高才生,2018年大學畢業以后,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云陽,跟著母親一起從事中藥材研發工作。
許多人曾問我:“作為清華畢業生,為何放棄大城市回到云陽?”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這里是我的根,更因為這里需要我。”每當與人談起的返鄉動機時,丁載宇的答案始終如一。
返鄉創業并不是一腔熱血,丁載宇瞄準的是云陽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環境為中藥材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更有當地對中藥材產業的大力扶持,用他本人的話說,這里有學以致用的最佳戰場。
如今,丁載宇已經成長為公司管理層,在他的主導下,不斷優化生產鏈條工藝,構建覆蓋“種植-加工-銷售-服務”全環節的區塊鏈溯源系統。近五年,其主導項目累計為公司降本增效超500萬元,公司也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獲得專利16項、高新技術產品4個。2025年,重慶三峽云海藥業獲評“重慶市優秀民營企業”。
“云陽全力打造‘上岸之城,心想事成’城市名片,始終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縣首位戰略,以最大誠意、最優政策、最好環境,打造群英薈萃、創新涌動、動能澎湃的廣大人才逐夢地,吸引八方人才在云‘上岸’”,云陽縣委書記陳道彬的這番話,既體現了云陽縣委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更是對八方人才拋出的橄欖枝。
從默默無聞到人才奔涌,高層次人才持續性流入正為云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地區生產總值連上五個“百億級”臺階,GDP由2012年的173.8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636.3億元,在重慶市排位上升10個位次,連續5年位列西部百強縣市,人才“虹吸現象”逐漸匯聚成縣域發展的磅礴力量。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