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烽火歲月摩崖銘恩 張飛廟題刻見證蘇渝情誼

    來源:云陽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王志云  2025年08月28日 08:55

    長江奔流,歲月如刻。在張飛廟的杜鵑亭后,兩方摩崖題刻靜靜矗立——“澤惠流離”“在遠不遺”八個遒勁的大字雖非名家手筆,卻如歷史的坐標,鐫刻著80余年來,蘇渝兩地人民患難與共的動人篇章。循著題刻的鑿痕,我們一起重溫那段烽火中“以廟為家、以情暖心”的動人往事,解碼這份跨越時空的蘇渝情誼。

    烽火西遷

    古寺成“避難港”,三千同胞暫棲身

    1937年,日軍進犯,江蘇、浙江、安徽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相繼淪陷。無數百姓為避戰禍,拖著簡陋的行囊,沿著長江逆流而上,一路顛沛來到云陽。

    (圖片由AI生成)

    “為安置這些流離失所的同胞,1938年,云陽縣政府專門成立‘難民救濟委員會’,張飛廟成為當時重要的難民收容點之一?!闭驹趶堬w廟內的題刻前,云陽博物館教育展陳部主任肖京說:“那時,云陽自身也面臨著物資短缺的困境,但截至1938年,全縣仍接收了來自湘、鄂、豫、蘇、皖等九省的難民13458人。為了安置他們,縣政府在云安鎮、江口鎮、鳳鳴鎮等地設立難民招待所,1939年又在縣城公園增設收容點,形成了一張救濟網?!?/p>

    (圖片由AI生成)

    “云陽百姓雖然自己也在過緊日子,但看到難民們食不果腹,還是紛紛伸出援手,把家里僅有的糧食、衣物、棉被送給他們。”肖京翻閱著史料,感慨萬分,“檔案記載,1940年至1945年,四川省振救會累計給云陽撥發難民口食費、殮葬費207146元;而本地民眾更是自發組織募捐,為赤貧的過境難民發放路費,為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弱殘幼提供長期生活保障。八年里,張飛廟不再只是供奉三國名將的古跡,更成了逃難來云陽的江蘇人的‘臨時家園’——神像下的角落、廊道間的鋪草、亭臺里的燈火,都藏著云陽人‘在遠不遺’的善意?!?/p>

    摩崖銘恩

    一錘一鑿刻深情,跨越千里的 “感恩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壓抑了八年的難民們相擁而泣 ,他們終于可以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但離開之前,江蘇難民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心愿:要把云陽人民的恩情刻在石頭上,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

    (圖片由AI生成)

    “1946年春天,難民們自發湊錢,請來石匠,在張飛廟杜鵑亭后的巖石上,一錘一鑿地刻下‘澤惠流離’‘在遠不遺’八個大字,并附上百余字的題記,詳細記錄了他們從家鄉西遷云陽、受當地百姓接濟的全過程?!毙ぞ┱f:“這八個字,樸素卻沉重,‘澤惠流離’是說云陽的恩惠如甘霖般滋潤了流離失所的他們;‘在遠不遺’則是贊揚云陽人不忘遠方的受難者,伸出援手。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份跨越千里的守望相助,他們不管走多遠都不會忘記?!?/p>

    隨著三峽工程的推進,2002年,這兩方題刻原件被切割保護,現存放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成為見證抗戰歷史的重要文物;而張飛廟內的題刻復制本,則成了游客緬懷歷史、感悟溫情的“紅色地標”。

    “曾有江蘇游客專程來這里,有的老人會對著題刻久久佇立,給身邊的孩子講祖輩在張飛廟避難的故事;有的游客會拍下照片,說要帶回江蘇,讓更多人知道這段蘇渝情誼。”肖京說,這兩方題刻早已超越“感恩碑”的意義,成為連接蘇渝兩地的“情感紐帶”—— 早在上世紀初,云陽人程德全便曾募修擴建江蘇寒山寺,為當地文化傳承出力;抗戰時期,江蘇難民在云陽得到庇護;如今,兩地又在對口支援、產業合作中攜手共進。從“修寺結緣“到“避難相守”,再到“合作共贏”,這是跨越百年的緣分,更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

    薪火相傳

    從歷史中汲取力量,讓團結精神照亮未來

    站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時間節點回望,張飛廟的兩方題刻,早已不只是一段歷史的記錄,更成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中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精神象征。

    歷史的回響,總能照亮未來的道路。從抗戰時期接納萬余難民的“善意之城”,到如今經濟總量突破500億元、連續5年躋身中國西部百強縣的“發展之城”,云陽的變遷,正是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縮影。而張飛廟的兩方題刻,也在歲月流轉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它見證著蘇渝兩地從“患難與共”到“對口支援”的延續,更見證著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始終秉持的“團結一心、守望相助”的精神內核。

    江水滔滔,帶走了烽火歲月的煙塵;石刻無言,卻把溫暖的故事永遠留存。80年過去,“澤惠流離”“在遠不遺”的字跡或許會因風雨略顯斑駁,但那份藏在石頭里的家國溫情,永遠清晰、永遠滾燙 ——這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對和平的珍視、對團結的呼喚。

    長江湯溪河交匯再現“鴛鴦鍋”景觀

    云陽好“村”光丨云陽縣龍洞鎮大麥沱社區

    云陽好“村”光丨云陽縣桑坪鎮塘塆社區

    最美不是下雨天,而是“夏雨荷”!

    云霧輕繞 邂逅水墨幻境

    哇塞!夏雨初歇,云陽“仙氣飄飄”

    ···今日要聞

    ···推薦視頻

    云陽新聞20250915

    ···今日報紙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s

    ···網站專題

    ···廣告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 2008- yunyangw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云陽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渝ICP備15011569號-2
    網絡舉報APP下載 | 電話舉報號碼:12377 | 國家郵箱舉報地址:jubao@china.org.cn | 渝公安網備50023502000148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江达县| 永和县| 贵南县| 武宣县| 樟树市| 灌云县| 都江堰市| 兴安县| 灵寿县| 龙里县| 博客| 大关县| 乌鲁木齐县| 苍山县| 湘潭县| 绵竹市| 灵璧县| 新巴尔虎右旗| 枣庄市| 北票市| 龙南县| 孟村| 宜黄县| 陆川县| 虎林市| 封丘县| 忻州市| 三穗县| 舞阳县| 乐都县| 田阳县| 高唐县| 盐源县| 登封市| 忻州市| 个旧市| 衡山县| 应用必备| 安顺市|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