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李旭忠)近日,寶坪鎮一崖壁洞窟中,發現一處古代扶氏祠堂遺跡。這一發現,為研究漢代名賢、“鹽神”扶嘉與云陽的歷史淵源,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該祠堂位于一天然洞窟中,洞窟寬約21米、深6.4米、高6米。洞窟正壁,“扶氏宗祠”四字清晰可辨。“扶氏”與“宗祠”各居一側,中部上端有“報本堂”三字,其下牌位中,前兩字為“扶氏”,中間的字已漶漫不清,末兩字隱約可辨為“神主”。
窟內兩旁碑文因年代久遠、風化嚴重,已難辨認,但西側巖壁嵌有一方清代石刻書卷,為稟生扶昕所撰,記載了祠堂重修與地產界碑等事宜。這表明,該祠堂直至清代仍在使用,并受到族人維護。咸豐《云陽縣志》、光緒《云陽縣鄉土志》,均有記載,扶昕是扶嘉的后裔。
據云陽朐忍民俗博物館館長聶榮臣考證,祠堂原是帶圍墻的洞寨庭院。洞窟前曾建有四合大院、廊亭和水池,為族人祭祖集會之所。每年冬月初二為祭祀日,并有祭田保障祭祀開銷。這一布局,體現了古代家族祭祀文化的完整形態。
史料顯示,扶姓淵源可追溯至夏禹時代的扶登氏。而云陽扶氏一脈,尤與西漢扶嘉密切相關。據明嘉靖以來歷代《云陽縣志》記載,扶嘉其母夢龍而生,善占驗,曾勸劉邦定三秦。劉邦以其“志在扶翼”,賜姓扶氏,官至廷尉,食邑朐忍。相傳他曾奉敕開鑿云安鹽井,被后世尊為“井神”“鹽神”,封“招利廣濟王”。扶嘉不僅是云陽扶氏一族的始祖,更成為云陽鹽文化的代表。
此次發現的祠堂,正是承載這一歷史記憶的生動載體。聶榮臣介紹,扶氏宗祠原有一副對聯:“翼漢有功賜姓,梯山越阻撫夷。”上聯即指扶嘉輔佐漢室的功績。扶氏一族自漢代起便世居云陽江南的鳳鳴、寶坪一帶,民國《云陽縣志》記載:“有扶氏祠,扶族蕃茂……云嘉之后也。”
扶氏后裔中賢達輩出,如清代扶昕品行端方,設館施藥,重修宗祠;扶興廉直善斷,深受鄉人信賴。他們的故事與這座祠堂一起,共同見證了扶氏家族的家風傳承與歷史榮光。
聶榮臣表示,此次發現的崖壁祠堂,連同豐富的史料記載,共同構成了云陽扶氏完整的歷史脈絡,不僅為云陽作為扶嘉封地的深厚淵源提供了旁證,也對研究渝東歷史文化、三峽民俗風情具有一定價值。
如今,斑駁的碑文字跡與幽深的洞窟相守,仿佛仍在無聲講述著穿越兩千年的家族記憶與地域文明,成為三峽地區厚重歷史的一處鮮活注腳。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