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5點,在云陽城區金科·集美江悅小區外,30多歲的小區居民袁濱和妻子譚惠,支起了“烈火牛肉”小攤,開始了新一天的經營。“攤雖小,但生意好時一天有上千元的收入,是我一家人的生活支撐。”袁濱對記者說。
在這個小區門外的街邊,有序地支起了10個小攤。袁濱說,經營這些攤的,基本上都是小區內沒有固定工作的居民。
今年以來,由市民自發經營的地攤,遍布云陽城區,幾乎大的居民小區和人流集中的地區,都能見到地攤。在最集中的銀河壩等地,有數百個地攤。云陽縣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整個云陽城區內已有上千個經營特色小吃、文創小商品等的小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攤經濟”。這上千的地攤,“攪”活了整座云陽城。
首先是“攪”活了云陽城居民的消費熱情。
袁濱說,在他攤上消費的,主要是本小區內的居民。據相關部門測算,每天到這上千個地攤上消費的云陽市民和外來游客,數以萬計。
其次是“攪”活了云陽城內的就業。
雙江街道黃金包社區的黃聰,待業多年,自今年在社區內擺了一個賣飯團的小攤后,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就有了著落,靠這個小攤的收入,完全能夠維持全家人的日常開銷。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街道通過擺地攤實現靈活就業的,有2000余人。云陽城內的另幾個街道,通過擺攤實現靈活就業的,也不下千人。
“地攤經濟”還“攪”活了云陽縣相關部門、街道為民生服務的意識,作風的轉變。
面對自發火起來的“地攤經濟”,云陽縣相關部門和街道,沒有單純地去“堵”,而是主動作為,做好服務,積極引導,使“地攤經濟”規范有序、健康地發展。
城管部門積極想辦法,在城區內規劃設置了7個集中擺攤點,對自發在小區門口街邊擺的小攤,也通過引導進行規范;重慶幼專梨園校區外的公路邊自發集聚起50多個小攤,占了一個車道。在旁邊的雙江街道辦事處,將職工停車場每天15:30至22:00的時間調整出來,提供給這些小攤擺攤,解決了占道問題;市場監管、交通、衛生等部門,也對自發形成的地攤,進行引導式管理,有序規范。相關部門還即將上線攤管家APP,方便攤主在線上預約擺攤地點。
火起來的“地攤經濟”,還有力地“攪”活了云陽人的文明素質。
袁濱在擺攤的地面鋪設了膠皮,防止油污滴落街面。每次收攤后,都會把周圍清理干凈;城管部門介紹,“地攤經濟”并沒有對城市的衛生和秩序造成大的影響,反而促進了擺攤者、消費者維持城市衛生和秩序的自覺性。
新聞短評:小地攤考驗了云陽城市治理能力
火起來的“地攤經濟”,考驗了云陽的城市治理能力。
當上千個小吃等地攤,出現在云陽城內的街邊、小區門口等地時,對城市交通秩序、市容衛生等城市治理能力,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在這場挑戰面前,政府和相關部門,能沉穩應對嗎?云陽的城市治理能力與挑戰對決,有勝算嗎?
答案是肯定的:勝了!
小地攤帶來的第一個挑戰,是政府和相關部門,是為了民生和經濟的發展,鼓勵小地攤規范地發展,還是只為城市外表的形象,所謂的治理政績,堵住這股經濟洪流的抉擇。在應對這一挑戰中,政府和相關部門選擇了追求正確的政績觀,把解決好城市居民的就業,促進城市消費、活躍城市煙火氣的民生,放在了第一位。
小地攤帶來的第二個挑戰,是在小地攤一定程度上給城市帶來外貌形象、影響交通安全、環境衛生、食品安全、社會秩序等管理難度面前,是積極引導,主動服務,創新城市管理的方式,還是放棄職責,無所作為。在這一挑戰面前,云陽的相關管理部門,沒有怯陣,沒有退縮、沒有缺位。而是積極挖掘城市空間的潛力,盡力解決好小攤經營占地與城市運營管理之間的矛盾,主動做好服務,引導地攤經營者做好食品衛生、保護經營場地的環境衛生、盡量不讓交通受到影響等,有效地化解了小地攤的生存與城市正常運營間的矛盾。
小地攤帶來的第三個挑戰,是如何在嚴格執法與根據民生需求實際,在法規與滿足民生需求、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云陽的城管、公安、市場監管等執法部門,通過創新管理方式,以柔性執法協調好了執法者與小攤經營者之間的沖突,化解了“地攤經濟”發展與市民生活之間的矛盾,找到了適應現代化城市管理與民生需求、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點。
“地攤經濟”發展起來了,城市治理也邁上了新的臺階,說明云陽的城市治理能力,能夠應對任何復雜的挑戰;云陽黨員干部隊伍的戰斗力,在再大的艱難險阻面前,都能沖鋒向前。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