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九月,一江碧水,煙波浩渺,潤澤向遠。
距離長江干流僅300米的三壩溪綜合砂石碼頭,掩映在重巒疊翠之中。2.4萬余株苗木綠意盎然,36萬叢吉祥草與1.5萬余平方米狗牙根等編織起一片蔥郁的“毯子”,與奔流的江水相映成趣。新建的防塵棚、規范的隔離圍擋和齊全的污染防治設施,勾勒出這座臨江碼頭的新面貌。
然而在一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船只??繜o序,傳送帶縱橫交錯,砂石露天堆放,粉塵四處飄散,與周邊靈秀的山水格格不入。部分違法占用的岸線被完全硬化,如同一塊突兀的“傷疤”,刻在長江岸邊。
蛻變源于一場督察整改。2024年5月,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云陽縣三壩溪綜合砂石碼頭存在違規占用岸線、破壞自然生態等問題。面對這份切中要害的“生態體檢報告”,云陽誠懇接受、照單全收、高效整改,退綠于民,還綠于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功能歸位,守護岸線決不妥協
通報如同一記驚雷,但也帶來了重生的契機。作為此次整改中體量最大、難度最高的碼頭,三壩溪綜合砂石碼頭的治理考驗著地方的決心與智慧。云陽態度明確:不搞變通、不留死角,堅決退還違法占用岸線。
整改的第一步,是“退”。
規劃先行是關鍵??h交通運輸委依據《重慶港云陽港區專項規劃(2035)》,科學制定岸線使用方案,畫出了兩條“硬杠杠”:536米保留港口功能區,576米劃為功能退出區。這就像是在給碼頭做“減法”,該拆的拆,該退的退,必須算清生態賬、安全賬、發展賬。
碼頭現場很快變成了忙碌的工地。大型機械在降塵水霧中精準破碎混凝土;運輸車輛穿梭清運建筑垃圾和砂石;技術人員反復勘測,為覆土復綠做足準備……整個過程猶如一場精細的“外科手術”,既要徹底清除污染源,又要杜絕二次污染。
“總計清運砂石2.3萬噸,拆除擋墻2029立方米、設施設備3套,破碎混凝土路面1.1萬平方米。”縣交通發展事務中心副主任龐增立告訴記者,按照科學整改要求,他們依托專業技術單位開展了區域安全性評估,綜合各級專家評估結論意見后,對部分擋墻進行了必要保留,避免發生地質災害。
立體復綠,重塑岸線生態活力
岸線退了,生態怎么“長”回來?這是另一項嚴峻考驗,必須來場徹底的“爆改”。
按照三壩溪綜合砂石碼頭整改復綠方案和消落區生態修復計劃,碼頭總復綠面積4萬余平方米,主要涉及消落區、泊位撤出區、護坡區三大類。
“時間緊、任務重,但修復岸線生態容不得打馬虎眼。”縣林業局生態修復科負責人裴宏祥介紹說,每塊地種什么植物,都要反復論證。
最終,他們秉持“鄉土優先、經濟優先”導向,采取“喬、藤、草”相結合的種植模式,因地制宜推進覆土復綠。比如,在泊位區栽植黃桷樹、欒樹、女貞等喬木,護坡區種植柏木,消落區則選用根系發達、適水性強的狗牙根,高陡邊坡區域覆蓋油麻藤、爬山虎等藤本,構建“上—中—下”立體生態系統,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生態屏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庫區消落帶,耐旱植物在蓄水期會被淹死,耐淹植物在枯水期會干死。但狗牙根根系發達、適應能力強,即使水位退去也能再次萌發生長,能有效緩解消落帶植物存活率較低的難題,起到既穩定岸線邊坡,又美化整體環境的雙贏效果。
截至目前,覆土3.35萬方,栽植女貞、柏樹等2.5萬余株,栽植爬山虎、油麻藤等3000余株,栽植吉祥草36萬余株,栽植草本植物1.5萬余平方米,播撒草籽2100余斤,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裴宏祥表示,后期他們還要定期巡查、補植,讓這片綠一直長久下去。
提檔升級,永保一江清水
碼頭的蛻變,不僅在外表,更在“里子”。
江面上,一艘載有砂石的貨船??吭诖a頭1號泊位卸貨處。岸邊,一輛輛運輸車依次排隊等待裝貨。從空中俯瞰,防塵棚、沉淀池、噴淋除塵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整個碼頭港區規范整潔,生產經營有序。
這樣的變化,源于一套“聰明”的管理機制。縣生態環境局創新推出“一圖兩表三單”工作法——一張圖統籌全局,兩張表(法理依據表、整改工程表)明確路徑,三張清單(指導清單、“三色”清單、日報清單)壓實責任?!熬拖窆茼椖恳粯庸墉h保,哪個環節滯后了,清單馬上變紅色?!痹摼中姓徟曝撠熑藦埓|說,這套方法已被推廣到其他碼頭。
建成密閉廠房14060平方米、噴淋管1331米、除塵器3套、污水收集池1019立方米、截水攔水設施2400米......在政企的協同配合下,通過一系列硬碰硬、實打實的措施,碼頭實現“外有阻隔、上有遮擋、水有收集、塵有處理”,面貌煥然一新。
“以前總覺得環保是花錢的事,現在才明白,守住了長江,就是守住了碼頭的‘飯碗’?!?號泊位負責人李金海笑著說,他們主動投入300萬元,用于升級防塵棚、沉淀池、除塵設備等污染防治設施。
如今,粉塵少了,污水沒了,生態綠了,港容港貌整體大幅度提升,企業綠色發展的信心也更加堅定和充盈。
從“大傷疤”到“新綠岸”,從“被動改”到“主動綠”,三壩溪碼頭悄然完成了一場“生態變形記”。但整改,絕非一時之功,還需長效守護。
縣交通運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已在碼頭安裝了5個機位、13個智能攝像頭,對超泊位作業、水污染、大氣污染及安全生產實行24小時智能監控。下一步將堅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用好智能監管平臺和聯合巡查機制,常態化開展排查檢查,堅決防止問題反彈。
綠色,是云陽的生態底色,也是這座城市的發展亮色。如今這一抹動人的綠意,正沿長江岸線不斷延伸,愈發清新、愈加蓬勃。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