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搗蛋、不遵守紀律,老師到底該不該管?管輕了沒效果,管重了又被家長投訴。這個讓全國老師頭疼的難題,現在有了“標準答案”。
最近,《四川省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實施細則(試行)》正式開始實施。這份文件最實在的地方,就是給老師劃清了“能做”和“不能做”的邊界,讓教育懲戒這把“戒尺”,終于有了清晰的刻度。
過去,我們常常看到兩種教學極端:一種是老師“不敢管、不愿管”,怕一批評就惹麻煩,結果課堂紀律松散,耽誤的是全班孩子的學習;另一種更糟,個別老師情緒上頭,用罰站、辱罵甚等方式來“懲戒”,反而傷了孩子的心。
但其實,教育哪能由著孩子胡來?適當的懲戒不是“體罰”,而是幫孩子明確行為邊界、認識錯誤的必要手段。就像種樹要修剪枝椏,孩子犯了錯,該批評就得批評,該改正就得改正。這不是無理的苛責,是成長路上必須上的一堂課。
四川這份細則,正是要讓“管”有底氣、有尺度。它明確了哪些行為可以批評教育、哪些方式是被允許的;同時也劃了“紅線”,體罰、辱罵、刻意孤立,這些絕對不行!這不是給老師戴“緊箍咒”,反而是給認真負責的好老師撐腰。
不過,懲戒終究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就像醫生開了藥還得叮囑怎么保養,老師懲戒了孩子,更得跟孩子好好溝通:錯在哪兒?為什么錯?下次怎么改?要讓孩子明白,挨批評不是丟面子,是為了以后做得更好。
說到底,要讓這把“戒尺”真正發揮作用,光靠老師還不夠。學校得當老師的后盾,支持老師按規則管。家長也得積極配合,遇到問題坐下來,和老師好好商量,一起幫孩子成長,合理的懲戒也許能讓孩子更“扛事兒”。
戒尺有尺,教育有度。讓老師的腰桿硬起來,把家長的焦慮降下來,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規則與關愛的滋養下,堂堂正正、健健康康成長。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