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之畔,曾經設備老舊、污水直排的黃石街道代李子碼頭,如今披上了綠裝,建起了智能環保設施,昔日凌亂的裝卸設施和貨倉隔墻已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新栽植的適生植物和整齊的污染防治設施。黃石街道鐵爐村代李子碼頭,一個因中央環保督察通報而“出名”的生態痛點區域。如今,卻以全新的“生態碼頭”身份,重新回到了公眾視野。
(整改前的代李子碼頭)
代李子碼頭始建于2003年,是長江早期建設的典型散貨碼頭。其采用的“下河公路+浮吊躉船”粗放作業模式,雖在特定歷史時期支撐了地方經濟,卻也帶來了超規劃占用岸線224米、污水直排、粉塵污染等嚴重環境問題。2024年5月,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其作為典型案例通報,指出其“違法侵占岸線、污水直排問題,超規劃泊位作業”。
(整改前的代李子碼頭)
通報發出后,云陽縣迅速成立整改工作專班。“我們決定以此次督察為契機,徹底扭轉碼頭的生態命運。”縣交通運輸委安全監督科科長謝勇說。專班制定了11條整改措施,涵蓋岸線重劃、設施拆除、生態修復、工藝升級等多個維度。
(整改后的代李子碼頭)
依據《重慶港云陽港區專項規劃(2035年)》,云陽縣精準界定港口作業邊界,堅決退出超占區域,將代李子碼頭岸線由原來的300米科學劃定至76米;拆除貨倉隔墻2800立方米、裝卸設施1套、破碎公路路面1.2萬平方米;量身編制復綠方案,栽植適生植物3200平方米;新建雨污分流溝、四級沉淀池、噴淋系統、霧炮機等智能防污設施,確保污水“一滴不入江”。
(整改后的代李子碼頭)
“岸線從300米縮到76米,過去‘水漲船高’的作業方式行不通了。”碼頭負責人趙小燕坦言,“一開始我們都發愁,怎么既守住生態紅線,又不讓碼頭‘停擺’?”
(整改后的代李子碼頭)
解決方案是一臺22米長的可伸縮絞龍設備。絞龍設備可以密閉傳送散裝水泥直接進入運輸車輛罐體,整個傳輸過程全程無污染。再通過機械臂延伸,即使在水位降至145米時仍能正常作業,實現“貨物不落地、即卸即走”。同時,碼頭新建封閉式廠棚、除塵器和噴淋系統,也能從源頭上遏制粉塵污染。“雖然增加了一定投入,但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趙小燕說,以前碼頭作業區污染大,常被周邊村民投訴。現在環境好了,糾紛少了,產品質量也提升了,長遠看可以實現共贏。
(整改后的代李子碼頭)
如今的代李子碼頭,曾經裸露的岸坡已被香根草、芒草等適生植物覆蓋,江風拂過,綠浪起伏。退出岸線區域與自然岸線渾然一體;作業區內,雨污水通過分流溝進入四級沉淀池,經處理后循環使用;霧炮機在裝卸時自動開啟,水霧裹挾粉塵緩緩沉降;智能監控系統實時監測污染物排放……共同書寫出一幅“生態碼頭”畫卷。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