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產業轉型 做大叫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
云陽網訊(記者 李充)“三農”要振興,產業是支撐。11月8日,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冬季攻堅行動現場會在棲霞鎮召開。標志云陽農業產業發展三年攻堅行動正式打響,必將促進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有效破解全縣農業產業發展難題,全面推動農業產業轉型發展、提質增效。
會前,參會人員到棲霞鎮福星花椒產業園,云安鎮銅鼓村黃桃園,毛壩村沃柑園、蜜柚園,現場聆聽返鄉能人創業之路,考察學習引進市場主體發展管護產業和產業園標準化建設方面的經驗做法,探索產業發展智力支撐,更加堅定產業富民信心。
為何開展攻堅行動?縣委書記張學鋒結合當前形勢,就發展農業產業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理念方法等作了深入分析,指出農業產業發展既是細活,又是慢活,更是持久活,動員全縣上下務必咬定目標,久久為功,綿綿用力,堅定不移地抓,腳踏實地地干,真正把農業產業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 |
![]() |
張學鋒指出,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歷史交匯期,形勢逼人,使命逼人,挑戰逼人。縣委、縣政府決定從今年起用三年時間在全縣開展農業產業發展攻堅行動,就是要做大叫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動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三年后實現三個目標:一是產業全面發展、結構持續優化,柑橘、中藥材、花椒、生豬牛羊養殖等主導產業有規模、有效益;二是村村都有標準化高質量農業產業園,有高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典型;三是產業組織化、品牌化、技術服務、社會化服務水平高,無失管脫管現象。
張學鋒強調,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堅持“四要、四不”。一要久久為功,不能猴子掰包谷。心急吃不得熱豆腐。要久久為功抓管護,用精細化、科學化做實抓準各個環節。要久久為功提質增效,制定農產品標準、堅持“農業+”發展理念、著眼市場需求,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業態,發展“后備箱”經濟,調優農業產業結構。要久久為功樹品牌,強化品牌意識,做強品牌實力,加強品牌宣傳,讓新型市場主體主動適應市場,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的拳頭產品,讓農產品走得遠、賣得好。二要因地制宜,不能貪大求洋。要注重科學規劃,不盲目跟風,縣農委要借助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建好土壤、地形、海拔、氣象等基礎數據庫,優化全縣農業產業體系品種發展規劃;各鄉鎮街道要結合縣級總體規劃布局確定主攻方向,培育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要適度規模經營,不急功近利,做到量體裁衣、量力而行,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三要市場主導,不能政府包辦。要注重培育市場主體。深化萬人返鄉百億創業行動,重點培育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品牌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支持有一定生產規模、有較高管理能力的種養大戶發展成家庭農場;加大對帶動能力強的市場主體項目在資金、技術的扶持力度。要注重搞好農業社會化服務。著力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對服務規模大、模式有特色、帶動能力強的服務組織給予重點扶持,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等組建以農資配送、病蟲害防治、農機作業、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等為重點的專業社會化服務隊伍。各類市場經營主體要一心一意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真正讓產業興起來、企業強起來、群眾富起來。四要用改革辦法,不能因循守舊。當前,重點抓好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激活“人地錢”三要素兩個方面工作。要建立監督管理和風險防范機制,拿出收入分配措施辦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要深化與農戶利益聯結,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多種方式讓農民嵌入產業鏈中。要推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最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建立同“三農”改革發展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改進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使用方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發展。
![]() |
![]() |
縣委副書記、縣長覃昌德就抓好工作落實提出要求。希望全縣上下要在農業產業發展“馬拉松”賽中,起步就起跑、開局就沖刺,抓住干事創業好時機,朝氣勃發,激情滿懷,在各自崗位干出一番事業,用兩到三年時間,把云陽農業產業打個漂亮翻身仗。
覃昌德要求,圍繞“三個抓”迅速行動,扎實推進“建園規模化、培訓標準化”兩大主題工作。一要像抓工業園區一樣抓農業園區。按照產業集中、要素集約、資源集聚要求,抓好產業園區。扎實開展“十百千萬”市場主體培育行動,三年內培育10個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0家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00家農業合作社、10000個家庭農場。今年至少啟動200個標準園區建設。制定出主導產業標準,把農民純收入和在園區收入增加作為衡量產業評價標準。資金、技術、干部,交通、能源、水利等要素保障向園區集中傾斜。二要像抓干部培訓一樣抓技術培訓。抓緊制定農業技術培訓計劃,及時啟動萬名技術骨干培訓,在農村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三要像抓脫貧攻堅一樣抓難題攻堅。銀政企和科研院所要加強合作,破解金融、科技、土地三大難題。提高組織化程度,用價格指數和定價權抵抗市場風險。推動政銀企合作,通過氣象指數保險抵抗主導產業發展的自然風險。金融機構三年內凈投100億元農業資金支持產業發展,發揮小額信貸和農業擔保公司作用,為農業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與有科技實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加快推進“三權分置”,注重土地流轉方式,規范流轉合同文本,下活產業發展一盤棋。
縣農業農村委、鳳鳴鎮、平安鎮等10個單位作了交流發言。
丁笙洺、譚和平、劉桂虎等縣領導出席會議。
鄉鎮街道負責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等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