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專家學者一線觀點:
    來自: 摘編縣《全民素質教育》2013 年16期   發布時間: 2013-07-30

    1)氣象科普應關注百姓生活

    發言人:李澤椿,中國工程院院士

    ?

    傳播氣象知識就要傳播一些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氣象科普。例如,在北京發生7.21特大暴雨后,如果只揪著深奧的氣象科學問題,價值并不太大。這個時候,應該迅速告訴老百姓,雨為什么下得這么大?現有的預報水平能精確到什么程度?遇到這么大的雨,應當怎樣做?這樣的氣象知識能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有實用價值的氣象科普。

    此外,傳播氣象科普還需要有針對性。例如,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對于領導來說,要告訴他們怎樣從前期進行預防,提前做哪些準備可以有效減緩災害帶來的損失,但對老百姓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災害中逃生避險。

    2)問答互動的科學傳播更有效

    發言人:俞濤,上海市科協副主席

    ?在過去的很長的時間內,人們認為科普就是把知識告訴公眾。而如今情況變了。當公眾的科學素養達到一定水平,他們不滿足于只當聽眾,自然而然地萌生出參與科學的欲望和需求,對參與度的需求加深。

    按照法國科學傳播教授法雅赫的理論,科學傳播有兩種:一是準備好內容,然后在一個地方將80%的話講出來;另一種,事先只準備很少的預定話題,而把大部分時間用于現場回答提問。第一種模式告訴公眾的是信息,只有第二種才能真正完成科學傳播。

    ?3)構建一個“三效統一”的未來農業體系

    發言人:王東陽,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生態農業就是要把農業生態中各個環節如耕地、空氣、水等因素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使其總體發揮最大的作用以期達到1+1>2的效果,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將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高效產業發展和生態系統恢復及有機結合,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效統一”。

    4)農業生物技術突破我國能源發展瓶頸

    發言人:安巖,中國農學會研究員

    ?石油供需矛盾突出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國按照“不與人爭糧、不與人爭地”的原則,逐年加強廢棄物生產生物質能源技術的研發工作。目前,以谷殼、木屑、稻草等多種生物質為原料,研發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生物質中小型氣化發電及余熱發電系統。以纖維素廢棄物為原料制取乙醇,甜高梁莖稈制取液體燃料,以植物油及廢油等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等,這些技術的研究成功,為我國未來生物質能規?;l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責任編輯: 聶代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搜索| 海伦市| 旬阳县| 广西| 东乡族自治县| 福海县| 奉贤区| 抚州市| 射洪县| 麻江县| 晋宁县| 甘泉县| 丹棱县| 博爱县| 商丘市| 武胜县| 车险| 明星| 通化县| 汉阴县| 青龙| 鸡西市| 嘉兴市| 县级市| 巴中市| 六盘水市| 桓仁| 开阳县| 名山县| 乾安县| 五河县| 吉林省| 双流县| 斗六市| 宿迁市| 东乡县| 永善县| 商洛市| 孟州市| 淅川县|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