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過,公共服務機構對農民群眾的各種培訓也不失時機地展開了。但是從培訓的實際情況來看,筆者認為,目前農民培訓存在著“三多三少”。
虛的多,實的少。由于這些季節性的培訓時間短,培訓的面也廣,實際上培訓的專業性并不強。培訓的內容往往是一些政策性、方向性的東西,指導生產、推廣技術、增強技能的實用性的東西并不多。
舊的多,新的少。有些培訓機構在開展培訓工作上,存在著任務式傾向,甚至以參訓人數定獎懲考核,由此而造成培訓質量的不確定性。加之培訓機構的專業人員不多,有的也并不專業。在培訓內容上,一個培訓教案教材用若干年的現象不少見。教員的知識不更新,培訓的內容又有什么新意。
遠的多,近的少。有些培訓機構的教員,介紹經驗、宣傳成果,總認為外國的、外地的好,往往采取“拿來主義”,講外地的經驗做法多,介紹本地的實例少,其實很多群眾對本地的典型和樣板倒是有興趣,因為看得見,好去學。
針對上述幾種情況,筆者認為,開展農民培訓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1.豐富培訓形式。可以采取教學研相結合,提高受訓人員的綜合技能;可以將辦班與生產、推廣相結合,提升受訓人員的操作能力;可以通過跟蹤指導、產銷對接等辦法,提高培訓效率。
2.打造培訓平臺。可結合園區建設,強化培訓轉化功能;可以通過遠程教育,更加直接地感受和理解培訓內容;可以設立專門的培訓基地,突出本地特色,解決本地生產發展當中的技術問題。 ??? 3.健全培訓機制。重點是要根據當地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和趨勢,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民培訓工作,使農民培訓工作能夠隨著當地經濟社會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
代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