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8月19日,記者走進云后葉鎮吉慶村,看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一條條水泥路連接村落院壩,一項項產業生機蓬勃,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激情高漲……

    2017年,該村在鎮里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子,致力于破解空殼村發展難題,走出了一條“村級統籌+資源利用+特色產業+市場主導”的多業態、多模式發展新路子。

    去年初,該村在推動土地集約化生產時,村民意見不一,阻力也不小,村干部便分頭到農戶家做工作,擺事實,講道理,通過反復做思想工作,村民的思想開竅了,主動挖掉了劃分給自家的田坎,將零散的田地整理連成一片,從一家一戶的土地分散經營邁進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方式,激活了農村土地資源,整活了項目資金,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如今,該村走出了一條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道路。

    盤活公共水利促進增收

    人飲水實行市場化運作

    “你看,一擰水龍頭,自來水就嘩嘩地流到水缸里。干凈的水,喝在嘴里,甜在心里!”在吉慶村七組,幾位村民聊天時,不停地夸贊村里人飲池市場化運作這個項目搞得好。

    今年2月,該村引進后葉鎮水務公司,由村集體出資修建、整治20口人飲水池,修建了10口飲水過濾池,水管牽到農戶家,還安裝了水表、閘閥等。由水務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對飲水系統進行集中管護,讓300余戶農家1000 余名村民吃上了安全水。

    “過去,一年中有4個月時間吃不上自來水,尤其是夏天,主要是飲水池、水管長期處于無人管的狀態,導致飲水池里沒水、水管破裂、水質變差。”村支書舒學峰告訴記者,如今,村民家家戶戶水龍頭進行了重新安裝,日常管護也交給鎮水務公司了,再也不用擔心沒自來水吃了。

    “以前一到夏天,水管里都沒水了,要到2公路外去挑水吃,現在我們再也不擔心沒水吃了。” 一說到吃水的事,村民袁成云笑得合不攏嘴。

    記者來到吉慶村六組水稻基地,新建的蓄水池十分醒目。四四方方的水池、沉淀池一字排開,從水庫抽到水池里的水,通過沉淀過濾處理后,才向農戶供給干凈的自來水。

    鎮水務公司對飲水系統進行集中管護,只向村集體收取一定的資源占用和設備使用費,同時,由吉慶村統一用集體資金為村民向水務公司繳納水費,不僅解決了農戶重飲輕管的問題,而且還確保了全村村民一年四季能喝上安全水。

    該村除了實施人飲池市場化運作外,還將不是飲用水的山坪統一由村里對外承包,并將貧困戶到戶產業與其結合,每口山坪塘農戶按照“1+X”模式承包進行漁業養殖(“1”指在家從事養魚的農戶,“X”指貧困戶,X原則上不大于2),解決了山坪塘管護難和貧困戶持續增收難的問題,同時也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

    用活項目資金 建園招商促發展

    農村新型產業步入春天

    一塊塊基礎設施完善的土地,一片片長勢良好的火龍果,一個個正在建設的種種植大棚,昭示著吉慶村的集體經濟改革步入了新的春天。

    吉慶村通過村集體流轉土地,整合了土地復墾及項目資金,讓“沉睡資產”活了起來。該村建成標準化種植園、養殖園及示范基地,承包給種養殖大戶,以激發內生動力促發展,不斷壯大集體經濟。

    在彥虹火龍果種植園中,只見十多個塑料大棚一字排開,大棚里生長著綠色植物,這便是火龍果枝條,上面綻放出潔白的火龍果花。這實則是開出的一片產業希望。

    彥虹火龍果種植園是該村用活項目資金,建園招商促發展的一個縮影。園子于2017年12月開工,村里通過“一事一議”利用土地復墾資金流轉土地,依托貧困村產業扶持資金發展起來的。今年5月,該村建成標準化火龍果種植大棚2300平方米,以每平方米每年100元的價格把大棚出租給彥虹火龍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火龍果園每年為村集體繳納經濟2.3萬元。

    目前,彥虹火龍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了4畝火龍果共6000株,6畝蔬菜,預計年收入15萬。

    該合作社除了繳納租金外,還必須要履行對周邊農戶蔬菜種植技術指導和帶動種植的義務,參與種植農戶年增收3萬元,解決當地10余名貧困戶就業,月收入1500左右。

    該村實行的建園招商模式,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還讓土地增了效、農民增了收、貧困戶就了業,農民逐步在致富。

    采訪中,記者隨著村干部來到吉慶村二組的農產品初級加工廠施工現場,看到挖掘機、攪拌車等機械不停地運作,10余名工人在鋪裝地磚,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該初級加工廠于今年5月開工,總投資87萬元,主要建設烘干房、儲藏室462平方米,曬場1444平方米,屬于村集體獨資企業,主要解決已發展起來的中藥材、干果、蔬菜、糧食等產品的烘干、保鮮、倉儲問題,通過出租收費,預計年創利潤10萬元。目前,加工廠的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8月底竣工并投入運行。

    吉慶村玄胡種植戶鄧富貴告訴記者,他家種植玄胡3畝,加工后的單價高達25一斤。“雖然玄胡價格好,由于村里沒有玄胡加工的地方,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擴大玄胡種植規模,如今,家門口就能加工玄胡中藥材,我明年將擴大規模,增加收入。”鄧富貴說。

    實施土地“三權分置” 實現產業長效增效

    農民變股民增加收入

    在吉慶村的玄胡中藥材基地,村民們正在采挖玄胡,呈現出一片豐收的喜悅。

    “我們結合村里實際,大膽創新,實行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鼓勵引導老百姓用土地入股,交由村集體引進公司發展優勢產業,按照農戶分利潤60%、帶頭人30%、村集體10%的比例進行分紅。”村支書舒學峰說。

    玄胡種植在吉慶村已有多年歷史,目前,只有少部分村民在種植玄胡,而效益不菲。因此,該村結合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全力發展適合當地農戶種植的玄胡。

    去年初,村干部多次召開院壩會,最終經過民主投票決定,流傳土地給村集體,用于發展玄胡核桃間種產業650畝,三年時間,在全村種植1000畝玄胡。

    農民的土地流傳了,怎樣才能保障老百姓的收益?村支書舒學峰說,鎮里在村里推行的 “三權分置”模式發展玄胡產業,將各家各戶承包的土地交由村集體組織管理經營,村集體選擇有責任心、有資本的企業進行經營。各戶按承包面積確定股份,并頒發股權證書,實行保底分紅, 分紅比例為農戶、帶頭人和村集體,比例是6:3:1。

    今年,全村玄胡預計收入25萬元,按照比例分紅,農戶可分得15萬元,帶頭人可得7.5萬元,村集體2.5萬元。

    家住吉慶村8組的村民王家才,他在基地種植了一畝玄胡,按照比例分紅,他一畝地可分紅利1950元。

    為確保產業長效增收,村里發展玄胡時,間種核桃產業650畝,在生姜產業中間種核桃200畝,不僅有效利用了土地資源,帶動了更多農戶就業、增收,為集體經濟也增收了2.5萬元。

    如今,吉慶村隨著建園招商、三權分置等模式的推廣,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去年的零起步,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能達到30萬元,實現“破繭成蝶”。

    鄉村振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關鍵,伴隨著吉慶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腳步,一個經濟強、產業興、基礎實、百姓富、生態美、社會穩的吉慶村漸行漸近了。

    (記者 王彬彬)

    ?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陽網 版權所有  主辦:云陽縣委宣傳部  承辦:云陽報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柏乡县| 清水县| 得荣县| 辉南县| 三穗县| 南召县| 吉林省| 饶阳县| 剑川县| 九龙坡区| 萝北县| 克东县| 罗田县| 乌鲁木齐县| 梁河县| 卓资县| 花莲市| 沾益县| 新沂市| 清苑县| 什邡市| 玉树县| 鄂托克前旗| 金堂县| 德惠市| 贺州市| 潜江市| 普兰县| 丹东市| 金门县| 巴塘县| 肇源县| 华宁县| 若羌县| 高邑县| 虎林市| 久治县| 花垣县| 攀枝花市|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