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形似小傘,黑得發亮,散發淡淡清香……我是一朵桑枝菌,是大家平時喜歡的那個胖嘟嘟“小不點兒”。

    我今年已快四歲了,父親是一種菌絲,母親是變廢為寶的桑枝,老家在大陽鎮東高現代農業生態產業園。

    幼小:一帆風順,備受青睞

    成長路上,我從廠房里孕育到露天成長,以至于闖蕩市場,得到了大陽鎮發展生態循環產業的政策支持,也得到園主人精心照料和備受消費者青睞。

    受寵原因,大致有三個。一方面,我綠色生態,符合人們對生態健康食材需求。另一方面,我銷售價格比較親民,市場上40多元錢一斤,大家能接受。還有,我在云陽高質量脫貧摘帽路上,每年帶動100多人就業、300多戶人家戶均增收近10000元。

    近年來, 我在“公司+基地+農戶+入股分紅”等多重利益聯結模式下漸漸長大,建有產業基地150畝,年產桑枝木耳100萬段、香菇50萬段,桑植菌銷售份額占本地市場半壁河山,同時每年給園主人帶來200多萬元經濟效益。

    長大:咽喉鎖住,成為雞肋

    成長之路,有時風和日麗、彩霞滿天,有時雷鳴閃電,煩惱相伴。

    這不,正當我對未來信心滿懷時,一場病魔不請自來,差點讓我一命嗚呼。

    去年10月,園主人陳義秋接種后把我搬進田間生長。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確在菌袋里怎么也長不大。最終,由于產量過低,導致園主人虧損300多萬元。

    這次損失,如當頭一棒,讓曾經信心十足的園主人陳義秋有些慌神。用他的話說,這時的桑枝菌已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突圍:技改創新咸魚翻身

    今年8月,又到了我進菌袋生長發育關鍵時期。那些天,拌料、制袋、殺菌、接種、發酵……產業園里,忙壞了不少工人。

    難道上次教訓不夠深刻?其實,大家的擔心有些多余。

    有語云:吃一塹,長一智。這個期間,園主人陳義秋到過浙江、吉林和黑龍江等地。原來,自從有了上次慘痛教訓,交了昂貴學費,陳義秋就四處拜師學藝,查找失敗原因。

    產業園的“塹”在哪里?“我發現,露天生產,氣候變化大,設備設施落后,桑植菌適宜生長的溫度、濕度、接種、出菇時間,無法控制,失敗必然。”陳義秋這樣總結發展我的經驗教訓。

    “智”又該如何“長”?“只有不斷技改創新,才能咸魚絕地翻身。”陳義秋經過分析,對癥下藥,實行工廠式標準化生產,通過建標準大棚、更換品種、吊袋種植、科學配方等系列“手術”,給我治病,決定東山再起。

    目前,陳義秋在產業基地新建了大棚,已將我由室外種植改為室內生產,試圖用工廠化生產模式,打個翻身仗。

    “工廠式標準化生產,有幾個關鍵性改變。”陳義秋說,大棚吊袋種植與傳統露天種植占地面積比1:7,大大節約了土地;通過大數據智能化提高管理技術,室內溫度、濕度、出菇時間可控,能最大限度降低種植風險;通過品種更新、減少制袋原料、縮短種植時間,變為一年種植由兩季,降低種植成本近一半。

    “賺錢基本成定局。”現在,看著我在新家一天天茁壯成長,園主人陳義秋非常開心,創業信心更足。

    產業興,鄉村旺。對于未來,我將不負重托,撬動鄉村振興產業,為農戶增收,讓消費者青睞。我想,實踐是最好證明,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記者 李充 通訊員 伍遠洋)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陽網 版權所有  主辦:云陽縣委宣傳部  承辦:云陽報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东阿县| 开原市| 育儿| 南城县| 汤阴县| 建昌县| 衡阳县| 延川县| 平利县| 哈密市| 盖州市| 仁布县| 自贡市| 柘城县| 锡林郭勒盟| 中西区| 古田县| 梅州市| 五常市| 隆回县| 吉林省| 嘉义市| 江华| 新兴县| 江阴市| 灵璧县| 易门县| 西城区| 广东省| 宝山区| 修文县| 土默特右旗| 镇坪县| 阿克苏市| 留坝县| 体育| 吉林市| 延川县| 自治县|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