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產業轉型 做大叫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
![]() |
![]() |
張學鋒指出,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歷史交匯期,形勢逼人,使命逼人,挑戰逼人。縣委、縣政府決定從今年起用三年時間在全縣開展農業產業發展攻堅行動,就是要做大叫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動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三年后實現三個目標:一是產業全面發展、結構持續優化,柑橘、中藥材、花椒、生豬牛羊養殖等主導產業有規模、有效益;二是村村都有標準化高質量農業產業園,有高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典型;三是產業組織化、品牌化、技術服務、社會化服務水平高,無失管脫管現象。
張學鋒強調,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堅持“四要、四不”。一要久久為功,不能猴子掰包谷。心急吃不得熱豆腐。要久久為功抓管護,用精細化、科學化做實抓準各個環節。要久久為功提質增效,制定農產品標準、堅持“農業+”發展理念、著眼市場需求,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業態,發展“后備箱”經濟,調優農業產業結構。要久久為功樹品牌,強化品牌意識,做強品牌實力,加強品牌宣傳,讓新型市場主體主動適應市場,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的拳頭產品,讓農產品走得遠、賣得好。二要因地制宜,不能貪大求洋。要注重科學規劃,不盲目跟風,縣農委要借助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建好土壤、地形、海拔、氣象等基礎數據庫,優化全縣農業產業體系品種發展規劃;各鄉鎮街道要結合縣級總體規劃布局確定主攻方向,培育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要適度規模經營,不急功近利,做到量體裁衣、量力而行,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三要市場主導,不能政府包辦。要注重培育市場主體。深化萬人返鄉百億創業行動,重點培育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品牌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支持有一定生產規模、有較高管理能力的種養大戶發展成家庭農場;加大對帶動能力強的市場主體項目在資金、技術的扶持力度。要注重搞好農業社會化服務。著力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對服務規模大、模式有特色、帶動能力強的服務組織給予重點扶持,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等組建以農資配送、病蟲害防治、農機作業、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等為重點的專業社會化服務隊伍。各類市場經營主體要一心一意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真正讓產業興起來、企業強起來、群眾富起來。四要用改革辦法,不能因循守舊。當前,重點抓好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激活“人地錢”三要素兩個方面工作。要建立監督管理和風險防范機制,拿出收入分配措施辦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要深化與農戶利益聯結,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多種方式讓農民嵌入產業鏈中。要推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最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建立同“三農”改革發展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改進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使用方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