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記者在新津鄉新津村9組看到,柑橘園里的橙色的果子一簇簇掛滿了枝頭。農戶們三五成群,麻利地摘下柑橘果子,用竹簍背到公路邊。公路上好幾輛大貨車進進出出,將這些新鮮果子裝車送往外地……轟鳴聲、歡笑聲、吆喝聲奏成了一曲動人的豐收贊歌,不少農戶紛紛感嘆:“以前這兒一片荒山,哪想到有現在這番模樣!”
荒山變成了農戶增收的“金山”,華麗變身的背后是新津鄉運用“化零為整” 的發展思路,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不斷探索和實踐。通過流轉土地、構建產業體系,將土地、人力、技術等各項資源整合起來,激活農村土地這個“沉睡的資產”。
土地流轉,果農增收笑連連
“現在這片柑橘園無論是植株數量還是產量上都有很大的增長。”新津村村支書陳鵬飛告訴記者,自2012年以來,不少村民種植了柑橘樹,但由于疏于管護,缺少技術,結出的果實既少又小,村民們對此一籌莫展,有的村民索性放棄了管護,園內雜草叢生,樹木凋零。如何解決柑橘產業缺技術、懈管護等問題?新津鄉提出了“大戶”“大戶+農戶”“公司+農戶”三種流轉模式,積極引入社會化服務。
去年初,新津鄉引入了云陽秭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在和平社區、新津村、永和村、五間村共流轉了2000余畝的土地。與其它地方的土地流轉有所區別的是,村民們的收益標準不是按照流轉土地的畝數來計算,而是按照柑橘樹的數量。秭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將農戶們的柑橘樹分為大、中、小三類,分別按照每年每株30元、15元、5元的租金向農戶租柑橘樹。
“經流轉后,所有柑橘樹由公司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技術人員常駐在村里,手把手教農戶如何剪枝,如何施肥,經過精心管護后,以前最多結5斤果子的柑橘樹現在能結出20斤果子。”陳鵬飛說,“曾經最令人憂心的銷售難題也迎刃而解了。”
據介紹,以前采摘完柑橘后,農戶都是采取零售的方式,把柑橘拿到集鎮上賣或在公路邊擺攤零售,不僅難賣出,而且耗時費力。現在由秭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后,公司利用自身的銷售渠道、電商平臺,早早地便將今年產出的25萬斤柑橘銷了出去,只要柑橘一成熟,便可進行采摘裝運。
除了收取固定租金外,農戶還可以通過到柑橘園做工掙工錢。農戶向淑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里流轉了80棵樹,其中大樹15棵,中樹22棵,小樹43棵,按照補償標準每年能凈收995元,此外每月有5天時間到柑橘園打工,工資是100元/天,一年算下來能掙6000元。
“以前我家80棵柑橘樹只有300余斤的收成,兩塊錢一斤還不一定賣得出,現在掙的錢幾乎是以前的10倍,做夢都笑醒了。”向淑英邊說邊笑,
據統計,秭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17年發放柑橘樹租金共計20余萬,果農務工費20萬元,惠及300多戶農戶。
蒸蒸日上的柑橘產業也帶動了其他經濟產業的蓬勃發展。
該鄉發展露天蔬菜800畝,全年蔬菜產量達3500噸,產值達400萬元,戶均增收600元。同時,鄉里引進云陽文峰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云陽嘉實農業有限公司,以股權模式,政府投入產業資金75萬元,在新津、太勝等村發展軟籽石榴200畝、晚熟桃500畝、丑柑350畝、花椒300畝,將荒蕪山地變成了讓農戶增產創收的“金山”。
![]() |
轉型升級,現代農業在凸顯
“化零為整”有效克服了農戶零散、耕地散亂對當地農業生產力的禁錮。該鄉將其視為一次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良機。村級道路、引水渠道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土地確權、文化旅游開發、農村金融改革等相結合,土地、資金、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的聚集作用得以充分發揮,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窗口”越開越多,大放異彩。
“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我決定來新津發展產業的重要原因。”云陽黃嶺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玉云解釋,一條便捷的道路,充足的水源保障是蔬菜基地的命脈,該鄉組級路硬化讓運輸車直接開到田埂邊,為基地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據悉,2017年全鄉硬化公路13.8公里,貫穿了新津、作坊、太勝等村,惠及柑橘園、蔬菜基地等多個產業項目,目前已經竣工通車。
“推陳出新”“綠色有機”也是新津鄉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中被頻頻提及的熱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培育特色產業,打造品質產業,才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新津鄉黨委書記葉仁軍說。在鄉政府的鼓勵支持下,云陽黃嶺蔬菜專業合作社新津和平蔬菜基地今年培育了100個大棚有機羊肚菌,平均每個大棚投入近3000元,2018年2月上旬便可采摘上市,預計收入能達到200萬元。500元一畝的土地租金加上采摘做工的工錢,僅有機羊肚菌項目便能讓每戶增收1000元。
為提高蔬果、生肉等農副產品的保鮮期和倉儲量,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該鄉投入150萬元建設完工了3個全冷鏈物流庫和1個選果線項目,目前正面向市場招租。可以預見,當選果線開始運轉,物流庫投入使用之時便是新津鄉農業現代化發展再上一個臺階之時。
在農村電商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新津鄉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發揮其促宣傳、拓銷路等作用。目前,全鄉建立電商綜合服務站點9個,微信、淘寶等電商平臺7個,快遞配送點1個,新建一級電商農特產品集配站1個。去年,各電商平臺共銷售農產品23511筆,銷售額達387萬元。
就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葉仁軍說:“2017年新培育了市場主體47家,今年,新津鄉將持續深入開展創業就業五年行動計劃,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 |
農旅融合,走鄉村振興新路
“一江清水,兩岸綠山”“寶塔舟側,川江號子”。新津鄉地處長江與磨刀溪交匯處,曾是川鹽入楚的重要中轉點,境內自然景觀秀美如畫,歷史人文底蘊厚重。在振興農村經濟的道路上,新津鄉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發展鄉村旅游業,探索出了一條農旅結合,質量興農之路。
“在鄉村旅游打造方面,我們主要是采取‘鄉村旅游+互聯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這兩種模式。”新津鄉宣傳委員向以珍介紹,“鄉村旅游+互聯網”模式的主要目標在于活動宣傳及農特產品銷售。鄉里在龍舟民俗節活動期間,通過微信、運營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宣傳,營造聲勢。同時,充分利用4個電商平臺,開展龍舟體驗報名、秒殺優惠、柑橘預售等系列活動,銷售文峰狀元雞、新津口銀魚等土特產品。去年5月25日至6月16日活動期間,350斤野生銀魚被搶購一空,線上平臺共成交3265筆,銷售收入59385元。
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是以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協調發展,重點是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目前,全鄉發展開心農場生態觀光蔬菜500畝,石榴觀光園400畝。
“2016年以來,通過舉辦龍舟賽、船工號子表演、文峰筆會、電商爭霸賽、開心農場采摘等系列活動,我們接待游客突破了10萬人次,帶動一、三產業發展增收近100萬元。”向以珍說。
為進一步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走好農旅融合道路,新津鄉完成4A級文峰塔旅游度假區概念性規劃,以“文化圣地,龍船水鄉”為主題,以一心一點一水三區規劃布局,把產業和旅游有機融合,繪就一幅山水人文鄉村魅力畫卷。即:以桃花島為核心,一年一度新津龍舟民俗文化旅游節為平臺,打造云陽印象參與點,充分發揮“兩江交匯,三面環水”獨特優勢,著力打造寶塔舟則、龍舟飛歌、太廟農家等“新津十景”,同時深入挖掘文峰塔、泰山廟等文化內涵、民俗文化,建設學子文化休閑區、漁民生活體驗區、民俗夜色觀江美食區。
目前,桃花島景區已完成了桃樹栽植、環島公路、旅游步道、觀景平臺建設。“我們的帽兒尖變成了桃花島,環境更加優美了,收入也提高了,我明年不準備外出打工了,在家里同樣能掙錢。”村民楊小紅喜笑顏開地說。
產業變成風景,家園如同公園。如今,新津鄉走農旅融合之路,探索出了別開生面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所建成的6個標準示范果園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新津大地上。濃濃的鄉愁把160個外出打工人吸引了回來,流轉土地收取租金,就近打工掙錢,“雙棲”農民跟隨著家鄉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奔向幸福生活。
(實習生 段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