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溪是云陽縣長江南岸歧曜山下的一個鄉鎮,雖然秀美俊逸,眉目如畫,老百姓的日子卻過得貧困不已。不說其他,只看看橫亙在山上坑坑洼洼的泥結路便可知一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民們對這些路所作出的無奈評語。
俗話說,窮則思變,新一輪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泥溪不僅緊抓機遇,奮力拼搏,還迎來了“人生導師”——自2017年被確定為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后,市政協扶貧集團駐泥溪鎮工作隊入駐泥溪。
這一年多來,駐鎮工作隊全體人員起早摸黑,翻山越嶺,興建基礎設施,規劃脫貧產業,讓泥溪在“顏值”“財富”“精神”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一個個扶貧項目有序推進,一項項脫貧產業落地生根,干群齊心協力脫貧奔小康的氛圍日趨濃厚,泥溪這個“窮小子”迎來了人生“逆襲”。
便民出行提“顏值”
“咚隆隆隆”,近日,趁著天氣晴好,在桐林社區15組,工人們正在抓緊硬化新民路。新民路全長8200米,寬4.5米,一頭連接著萬州龍駒鎮的玉合村,另一頭則蜿蜒至社區深處。在施工現場,一輛挖掘機,一輛大貨車,還有近十名工人們配合默契:挖掘機將混凝土堆放在已經做好底層處理的地面上,工人們立即舉起鐵鏟、發動推磨機將混凝土鋪攤開來,同時,將已經鋪開的混凝土進行磨平、制毛。不一會兒,一段嶄新的公路便硬化好了,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變得堅硬。
桐林社區15組遠離場鎮,山高溝深,在沒有硬化公路之前,只有一條窄小的泥巴路,村民出行極其不便。“與其說有路,不如說沒有路,以前只有天氣好的時候才敢走這條小路,要是遇上大風大雨天,路上又濕又滑,走都不敢走,想要帶點東西出去,也只能靠擔挑肩扛。現在這條水泥路一修好,不管刮風下雨,大家都能出去了。”村民楊承亮不禁感慨。
“路沒修好之前,不能通車,我們牽騾子到泥溪街上去駝肥料,至少要走一個半小時,來回就是三個多小時,差不多半天,現在只要十多分鐘就下去了。如果走這條路去萬州的話,以前我們要花3個小時,現在要不到1個小時了。”村民張興華算了筆時間賬。
桐林社區黨支部書記曾義鋒表示,目前,新民路已經硬化了5.1公里,沿線可解決社區1000余人的出行難題。除了新民路,現在正在硬化的道路還有桐林社區6組、8組、9組等村組的組級路,預計今年年底之前全部硬化完,實現村村通公路。
![]() |
產業發展補短板
交通困難,一難變萬難,除了村民出行難,產業發展也難。
在桐林社區2組,胡建菊生豬養殖場的發展和公路息息相關。胡建菊生豬養殖場于2014年創建,雖然靠近路邊,卻和交通便利完全沾不上邊,而問題就出在“路”上。
“豬兒要吃飼料、糧食,豬出欄了要運出去,樣樣都指望這條路。”胡建菊回憶起往昔充滿了無奈,可是這條泥巴路并不給力,天氣不好的時候,車子開不上來,什么都運不上來,只能靠自己深一腳淺一腳地去背。豬兒出欄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天氣不好,運不出去急死人。因為交通不方便,這些年養殖場的規模一直難以發展起來,這成了胡建菊的一塊心病,也成為不少村民想要發展經濟產業的攔路石。
今年年初,這條泥結碎石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變成了水泥路,以往的交通困擾變成了過往云煙。“交通方便了,技術、市場都不是問題,我今年一下就多養殖了50頭豬,不少村民也想跟著我一起搞養殖,這條路變成了我們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胡建菊高興地說。
“逆襲”之路并不簡單。從泥濘小路到整潔寬敞的水泥路,從只有6個村硬化了公路,到如今已完成村級公路14條,硬化42.6公里,新建機耕道10公里,實現了有集中產業的地方全覆蓋。
泥溪不但“顏值”大幅度提升,村民出行更加方便,產業發展的短板也補了上來。一路雖走得不容易,但泥溪一直在努力,并且有了回報。正如泥溪鎮黨委書記陳宇所說,修好路,孩子到鎮里學習,村民外出打工,城里人走進山村,脫貧致富的新思路也隨著這條通村公路走進了村民心里。
下一步的打算?泥溪鎮鎮長譚華表示,泥溪將按照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指導意見,在路、水、電、訊、房、環保生態等方面補齊基礎設施的短板,在實現道路村通達、組通暢的基礎上,建設一批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在水利方面,實現產業扶貧基地水利全覆蓋,在人居環境方面將借助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推進改廚改廁改造,推動泥溪高質量發展,為泥溪人民創造高品質的生活。
(記者 段斯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