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一群活躍在醫院里的人們,他們不穿白大褂,卻也是“天使”,真心服務病患,他們是縣醫院“醫路有你”志愿隊的成員。“我服務,我奉獻,我快樂!”簡單的口號背后,是他們執著的追求。他們一路陪伴著患者,讓患者不再懼怕,讓醫院充滿人情味。
讓患者感受到醫院的“溫度”
11月20日,記者來到縣醫院的掛號大廳,看到各個自助機前都排著長長的隊伍,一眼看過去,簡直人滿為患。而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在人群中不停地穿梭,攙扶老年患者,推著殘疾患者,幫忙掛號和繳費……這群忙碌的志愿者成為了醫院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今年9月,縣醫院成立了志愿者服務中心,向社會招募志愿者,打造了一支“醫路有你”志愿者隊伍。目前,共有志愿者65名,有教師、園林工人、生意人等,他們的服務內容包括導醫、取藥、自助掛號、引導、維持秩序、關愛兒童患者、協調醫患關系、關愛老年人以及臨終關懷等,讓患者切身感受到醫院的“溫度”。
張海濤:退休后做志愿者
張海濤退休前是一名教師,如今,他在縣醫院找到了“再就業”的樂趣。張海濤64歲,今年3月退休,平日里除了看看書,就是在家看電視,這樣的日子讓他覺得乏味。
今年9月,當護士的女兒無意中提到了醫院要招募志愿者,張海濤一聽到這事,高興地不得了,他讓女兒立即給自己報名。后經醫院各方面的考核,張海濤順利進入醫院當上一名志愿者。經過一周的培訓后,他很快就上崗為患者服務。
如今,一周七天,他總是早早地到醫院,換上紅馬甲,到門診大廳的自助服務機前,指導大家如何掛號、繳費等。就診高峰期,他反反復復演示著如何自助操作,不厭其煩地為患者指路。
“與其退休后在家看電視,還不如到醫院來幫忙。”張海濤說,做志愿者僅有的“福利”是中午的一葷兩素、一碗米飯,但他樂在其中。“老人生病,孩子們容易情緒失控,如果可以為他們提供幫助,讓他們更省時省力,醫患關系得到緩解,我也會很快樂。”
![]() |
徐修英:享受助人的快樂
59歲的徐修英,從縣醫院創建志愿者隊伍時,她就是其中的一員。每周一至周日的早上8點不到,徐修英就會穿著紅馬甲,準時出現在縣醫院的門診大廳,開始一天的志愿工作。
徐修英是青龍街道濱江社區人,在50歲之前,她和丈夫一起在外做服裝生意,之后,她和丈夫就回家帶孫子。如今,孫子就進小學了,也不用徐修英照顧了,她除了平日里跳跳壩壩舞,也沒有其他事了。
兩個月前,徐修英無意中聽鄰居說縣醫院招募志愿者,就去醫院報名參加了。可在上班第一天,她就平白無故地被患者辱罵,徐修英一時無法接受,就找到了“醫路有你”負責人周萍,說不要干了,做著費力不討好的事,覺得自己委屈。
這時,周萍對著她說:“老徐,你這么快就放棄了?你換個角度想一想,來醫院的人基本上都是看病的,他們的情緒肯定不穩定,你就讓生病的人發發氣又怎么了?”徐修英聽周萍這樣一說,認為是那么一回事。
從此,她就以更熱情的態度來做志愿服務,給前來就醫的患者指指藥房在哪,內科、外科怎么走,幫殘疾的患者推推輪椅,給忙不開的年輕父母抱抱孩子……在門診大廳一轉就是一上午。漸漸地,徐修英在志愿服務中找到了歡樂,她就更加主動地幫助需要幫助的患者。“每做一件好事、實事,我都覺得心情舒暢。我的精彩人生,從59歲做醫院志愿者時才開始!”徐修英笑呵呵地說。
![]() |
志愿者上崗前須進行培訓
雖然志愿者都是在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做服務活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據介紹,到縣醫院做公益服務的志愿者,一般都會經三道程序:報名面試、分崗培訓和排班上崗。
對于培訓的內容,志愿者一般都會在醫院先“走一遍”,對門診、放射、檢驗等各科室布局能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對就診流程也逐漸熟悉。然后,根據志愿者所分崗位的不同,還會有相關科室的專業人員做進一步培訓。“對于我們的志愿者,在加入后需要經過專業心理知識和技能培訓,了解醫療的相關知識,并學會用適當語言來安撫病人,這樣才能為病人和家屬服務。”周萍告訴記者。
(記者 王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