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現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增強各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認同感,激發各地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奉獻家鄉的熱情,助力萬人百億返鄉創業行動,即日起,本報陸續推出“不變的鄉愁,變化的家鄉”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 |
這里有“一條路”,國道348穿鎮而過。這里有“一塊田”,全鎮31368畝稻田,孕育出遠近聞名的“一口香大米”。這里有“一座山”,無量山最高海拔1422米,森林面積7.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3.96%,是天然的氧吧。這里有“一朵花”,2萬余畝連片野生杜鵑花海,是重慶20大杜鵑花賞花勝地之一。這里是我的家鄉——雙土鎮。
雙土鎮距云陽新縣城58公里,因境內修有兩座土地廟而得名。1992年由原來的無量鄉、保證鄉、塔棚鄉三鄉合并而成。
魂牽夢繞是故鄉
我愛雙土,不僅是因為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更多的是它讓我留戀的東西太多。古佛寺、朝陽洞觀音廟、甘家大院……雙土有許多歷史文化遺跡。
廖家老屋更是歷史悠久,它曾被設為云陽縣南溪區公所駐地,后又被改為公社糧倉,囤積集體糧食。1958年,廖家老屋改建為保證中學,成為當時云陽縣最著名的縣級中學之一,辦學30余年,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雙土人。
除了歷史文化遺跡以外,雙土還有大巖洞、龍脊石等獨特自然風光,有上下營盤、瓦屋營、利和寨等軍事遺址,還有清代墓群、羅漢碑、字庫塔等墓碑遺址……這些都是雙土鎮特有的回憶。
![]() |
![]() |
人居環境換“新顏”
雙土是一座能讓人駐足的小鎮,更是一座能讓心安靜下來的小鎮。曾經在雙土的鄉親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天的時間都在山坡上,只有耕地的老牛陪伴著。他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養活自己,建設家鄉。
如今,雙土的面貌煥然一新,交通更方便了。去年全鎮完成村組公路通達和通暢17.33公里,新修硬化人行便道9公里。集鎮更是實現了“四化”:居民飲水“凈化”,啟用已建成多年的新水廠,并對管網進行了技改,改變了1萬余名場鎮居民旱季沒水喝、喝臟水的歷史;場鎮夜晚“亮化”,在場鎮安裝高亮度、節能環保的LED路燈71盞,從此讓場鎮的夜晚更有生機和活力;現場鎮街道“油化”,以渝巴路路面白改黑為契機,對場鎮主要街面進行了“油化”,降低了噪聲和灰塵,提升了場鎮居住舒適度;場鎮防洪“強化”,對場鎮后坡年久失修的排洪溝進行了整治加固,大幅提升了場鎮應對特大暴雨和山洪災害的能力。
![]() |
![]() |
譜寫發展新篇章
雙土大力發展山區特色高效農業,昔日的荒地被重新打造。
坪天“一口香”大米聲名鵲起,遠銷國內外。
3萬畝映山紅、3萬畝“一口香”大米、3000畝黃花、3000畝水果、3000畝干果,“五個三”產業發展思路清晰。
全鎮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建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園9個,黃花基地2個,大米、黃花加工廠4座,組建電商銷售團隊1個,去年農村電商銷售額達450萬元,實現農業產業“接二連三”。探索的農村“三變”改革讓農民用土地投資變股民,實現增收致富。
同時,雙土還將大力發展“產業+旅游”的農旅融合模式,打造無量山映山紅公園讓游客春能賞花、夏能納涼、秋能品果、冬能觀雪;打造坪東田園綜合體、五臺農業觀光園等,促使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舉辦的映山紅節、插秧節、一口香杯馬拉松比賽……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這就是我的故鄉,一個生我養我且終生難忘、留戀的地方。如今的雙土呈現蓬勃發展之勢,雙土人也將永遠保持著在路上的執著,圍繞“特色產業興鎮、全域旅游富民、城鄉建設靚鎮、安全穩定筑基”的思路,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為雙土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記者 陳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