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現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增強各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認同感,激發各地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奉獻家鄉的熱情,助力萬人百億返鄉創業行動,即日起,本報陸續推出“不變的鄉愁,變化的家鄉”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 |
![]() |
在云陽有這樣一座古鎮,它承襲著千百年來的榮光和輝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風貌獨特、卓爾不群,它就是千年鹽都、古鎮云安。
云安鎮距云陽老城僅15公里,位于長江支流湯溪河畔,是一個具有2200余年歷史的工業古鎮,是三峽庫區歷史文化古鎮之一。
難忘的歷史記憶
采訪中,記者聽那老鹽工擺談,云安人利用天然鹽泉的歷史,可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云安鹽井的發現與開鑿,至今流傳著美麗傳說。
云安因鹽而興、因鹽而富,最后也因鹽而竭。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古鹽泉逐漸枯竭,加之鹽業市場不景氣,云安鹽廠虧損嚴重,舉步維艱。2003年4月云安鹽廠停產。哺育云安人數千年的云安鹽場,告別了制鹽的歷史舞臺。
云安古鎮方圓不足兩平方公里,而名寺古剎、廟宇神祠星羅棋布。婦幼皆知的“九宮十八廟”,衍生出千年宗教文化景觀。這些宮廟寺宇建筑規模、風格大不相同。目前還存留的有演易臺舊址、云安文峰塔、文昌宮等。
云安是典型的移民城鎮,五湖四海人們匯集此地,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在古鎮留下深深的烙印。他們房舍相依,毗鄰而居,極盡奢華的豪宅大院,如陳家大院、唐家大院、郭家大院,形成了建筑藝術的“大觀園”。
而今,古老的鹽井、成片的吊腳樓、幽深的青石板巷子、神秘的“九宮十八廟”,都已經從這片土地上消失,沉睡水底。
![]() |
![]() |
可喜的家鄉變化
云安是三峽工程移民搬遷大鎮,1999年居民開始遷建至云陽新縣城。之后,原毛壩、新建、白水等地的居民陸續搬遷到云安,讓這座充滿歷史底蘊的古鎮披上了時代的盛裝,面貌煥然一新!
近年來,云安鎮生態產業成果凸顯。目前,該鎮特色生態產業已初具規模,新建成各類水果基地8000畝、蔬菜基地1100畝、花椒600畝。全鎮產業發展直接覆蓋貧困戶402戶1563人。
云安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目前,該鎮已實施通暢工程53.3公里、通達工程31.5公里,實現村級路通達率100%,通暢率80%;新修人行便道45.7公里,覆蓋農戶達85%;新修機耕道12.1公里,整治山坪塘232口,新建飲水工程37處,鋪設飲水管網121公里,農戶通水入戶率達到100%,全面提升了群眾的認同感與幸福感。
同時,云安依托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目前,已成功舉辦四屆梨花節,兩屆年豬節,吸引了縣內外數萬游客前往觀光,云安梨花節已成為全縣最具影響力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之一。
![]() |
![]() |
美好的未來憧憬
未來幾年,云安鎮將圍繞“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兩張名片,加快古鎮保護與開發,將全鎮打造成為云陽新的歷史坐標、新的旅游景點。
未來,云安鎮以“千年鹽鎮 萬畝梨園”為載體,在周邊精心打造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圍繞全鎮“六大農業產業園”,重點打造“銅鼓-毛壩-白水-古鎮”“十里精品水果鄉村旅游帶”,形成春天可賞花,夏秋可采果,月月有看點的鄉村旅游熱點、亮點。同時,做優做強以云安羊雜、云安包面為代表的一批云安特色品牌餐飲,全面形成春賞花、夏秋采果、冬殺年豬、月月有看點的鄉村旅游線路,實現全鎮群眾增收致富全面小康。
云安,這座有著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鎮,必將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文/圖 記者 王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