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muegw"><tbody id="muegw"></tbody></abbr>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table id="muegw"></table>
    <table id="muegw"></table>
  • <rt id="muegw"><delect id="muegw"></delect></rt>
    <li id="muegw"></li>

    初次見到泥溪鎮泥溪社區的“第一書記”楊劍,記者很難相信他已經年近五十,倒不是因長相,而是因一份朝氣蓬勃的熱情。當他走上街頭與村民們打招呼時,語氣中的親昵和真摯總是能引起村民們同樣歡喜的回應。離家遠、生活苦、工作難,記者心中疑惑,楊劍的這份熱情從何而來?直到翻開他的扶貧日記……

    “2017年9月7日,天氣晴,我來到了泥溪社區”

    翻開第一本日記的棕色封面,第一頁的第一句話便是:“2017年9月7日,天氣晴,我來到了泥溪社區。”這是楊劍擔任泥溪社區“第一書記”的開始,也是這段精彩人生歷程的開端。“我記得當天晚上寫下這句話時,心中像是有百般滋味,以至于寫不下第二句話。”有乍然離家后對妻兒的思念,有生活環境改變后的不適應,更讓楊劍心緒難平的,是泥溪社區這個地方、這些人的苦和難。

    “來的第一天,我便入村走訪貧困戶了解情況,缺水、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產業發展落后,這些情況就像是擂動的戰鼓聲,讓我只想加快脫貧攻堅的腳步,一刻都不能,也不想停。”楊劍說,寫下這句話更像是一句承諾,一句竭盡所能帶著大家一起過好日子的承諾。

    為盡快、全面地掌握整個社區的情況,在隨后的20天里,楊劍每天走村入戶超過10個小時,走遍了社區17.5平方公里。他出發時,往往只帶著一個本子一支筆一瓶水,在和村民們攀談時,重點記下他們的家庭生活生產情況、遇到的困難以及提出的意見建議。白天走訪,晚上回到辦公室整理第一手資料,將問題進行分類,然后尋找解決辦法,這便是楊劍當時的工作狀態。

    “通過走訪,我發現有些貧困戶的問題是存在共性的,而有些貧困戶的問題是比較特殊的。”與財務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楊劍,解決問題善于抽絲剝繭,眼睛“毒”得很,他向記者解釋,解決個性問題,需要一戶一策,機動應變;解決共性問題則首先需要了解政策,然后尋找機會,聯合多方資源共同發力。

    泥溪社區的困難群眾張邦澤和楊宗佰便是楊劍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的典型困難“個例”。其中,張邦澤的左腿應力性骨折,雖一年前在云陽縣人民醫院做了手術,安裝了鋼板,但是左腿骨折處仍然紅腫,不能正常走路,更遑論務工掙錢;楊宗佰患有腦溢血,躺在泥溪鎮衛生院需要人護理,而妻子早已在2010年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過。“張邦澤是家里的頂梁柱,他要是垮了,家也就垮了,楊宗佰更是可憐,看到他們這種情況我不可能不管。”楊劍說。作為市民政局指派的扶貧干部,楊劍積極與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康復醫院聯系,去年4月,該院為他們做 5個月的康復治療。出院時,張邦澤已經可以正常行走,楊宗佰借助器具也可以站起走幾步了。而在楊劍的多方協調下,市中西醫結合康復醫院為他們免除了在院期間的所有費用,共計137604.09元。

    如今已經完全康復的張邦澤和妻子目前在浙江務工,家里的日子也越過越好。對于如何評價楊劍這位第一書記,這個憨實的漢子在與記者的電話連線中一連說了很多個“好”字,“我們說不出什么漂亮話,我就知道沒有他可能就沒有我這條腿了,他人真是好,我出院了去外面打工,他還一直記掛著,經常給我打電話,讓我回家復查,真的是好!”說到最后,張邦澤的聲音有點哽咽。

    “10組的便民橋已塌,下雨天存安全隱患”

    “10組的便民橋已塌,下雨天存安全隱患,盡快解決!”日記本上的這句話,源自走訪中許多村民向楊劍反映,泥溪社區10組的一座便民橋已經垮塌,每逢下雨天小河溝漲水,出行便存在安全隱患,特別對于要途經此地去上學的學生,更是危險。這是件大事!楊劍一邊了解情況,一邊在日記本上急迫地寫下這句話。走訪一結束,他便馬不停蹄地去了現場查勘,并與村支兩委討論解決辦法,最終決定在原址新建一座人行便民橋,從走訪到完工,不出一個月的時間,他便為學生上學和村民進出搭起了一座“放心橋”。

    在重慶市民政局的全力支持下,令村民們放心的“楊書記”不僅為泥溪社區,還為其他村(社區)解決了許多在走訪中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經過摸排調查,楊劍爭取到了市民政局的便民服務中心建設補助資金150萬元,分別支持樅林村、魚鱗村、泥溪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爭取到了村(社區)養老服務站建設補助資金90萬元,用以支持修建三個養老服務站;還爭取到了社會工作者經費30萬元,用以支持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們的精神健康工作。

    “走訪中,我發現很多的留守兒童和老人,因為親人不在身邊,經常感到孤獨,有些嚴重的甚至發展為心理疾病,這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卻關系著很多家庭的未來,所以我邀請了重慶市開州區愛心慈善發展中心來泥溪鎮勝利村常駐,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楊劍介紹。截至目前,該社工服務項目已實施了近11個月,開展社區活動200余次。從村民們的質疑、漠視,到支持、好評連連,社工服務工作者們通過全身心的投入和真心實意的幫助,讓村民們豎起了大拇指。

    勝利村留守老人黃術權因為長期留守導致內心獨孤、行為孤僻,社工服務隊駐村后通過摸排調查后便留意起了這位特殊的老人,“發現問題后,我們安排了社工服務者張丹萍作為黃奶奶的跟蹤社工,為她進行情緒疏導,現在老人家開朗多了。”開州區愛心慈善發展中心駐勝利村負責人祝翰尹說。日漸開朗的黃術權笑瞇瞇地告訴記者:“我兩口子一個隨大兒子住,一個隨小兒子住,但是我小兒子長期不在家,就我一個人在家。后來丹萍經常來我家,陪著我聊天,有時候一起做農活,還經常拉著我一起參加活動,現在我覺得生活有滋味多了。”

    此外,楊劍還積極與市局直屬單位、社會組織和慈善組織聯系,自2017年9月以來,先后有重慶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康復醫院、重慶市石橋鋪殯儀館、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重慶市第十一人民醫院、重慶兒童基金會、重慶市教育發展基金會和重慶日用品零售商會等分別以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資助扶貧和捐贈扶貧等形式參與到泥溪鎮的脫貧攻堅工作。

    “9組的花椒樹,加油長!”

    泥溪社區9組的近50畝地,今年迎來了“新住戶”——4700余株花椒樹落地生根,楊劍帶著這份雀躍的心情在日記本上寫下了“9組的花椒樹,加油長!”這句話。

    “村民們只種些包谷、洋芋,餓不到,但是也富不了,只有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有了收入來源,才能斬斷窮根。”楊劍一說起花椒地,便神采奕奕,充滿了干勁。

    據悉,泥溪社區9組的花椒地是楊劍通過市民政局申請的一項產業扶持項目,該項目通過以300元每畝向農戶流轉土地后,采用“村集體+農戶+貧困戶”模式,栽種了4700余株花椒樹。花椒地預計三年后投產,其收益由村集體、出土地農戶、貧困戶按照5:4:1比例進行分紅。

    為什么選擇種植花椒?楊劍解釋,在選擇種植項目時,他實地走訪了重慶市區、江津等許多地方,通過前期調研,發現花椒市場前景好,易儲存,可曬干了賣也可賣新鮮的青花椒。經市場調研發現花椒種植可行性較高后,楊劍便積極洽談收購商、學習種植技術、采購樹苗……“收購商已經談定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管護好花椒樹,待投產后為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楊劍如今只要有空便往花椒地里跑,村民們開玩笑說楊書記偷偷地在地里藏了寶貝,所以恨不得一天看三次。

    除了花椒地,泥溪社區還大力推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試點工作,一是采取“企業+農戶”模式,發展辣椒種植,引入的農業企業統一發放種苗,統一回購,農戶取得種植收益;二是采取“公司+農戶+貧困戶”模式,發展青杠段木黑木耳,由村集體成立的勞務公司出資、租用農戶土地,發展2萬段黑木耳,而農戶通過務工,獲取勞務收入。

    從2017年9月至今,楊劍已經寫滿了6個日記本,平均每3個月用完一本。這6本日記就像是楊劍扶貧路上的腳本,字句不華麗,但是一橫一豎寫下的都是滾燙的真情,沉甸甸的承諾。

    “我要繼續發揮自身專長和行業優勢,從幫助貧困人口入手,解決他們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楊劍的日記本還沒有寫完,這條扶貧路也還沒有走完……

    (記者 段斯斯)

    ?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陽網 版權所有  主辦:云陽縣委宣傳部  承辦:云陽報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山县| 垦利县| 阿鲁科尔沁旗| 蛟河市| 伊川县| 刚察县| 汉沽区| 宝清县| 武城县| 昭通市| 南通市| 依兰县| 龙胜| 莱西市| 崇左市| 旌德县| 云梦县| 阿拉善盟| 彝良县| 曲周县| 阳新县| 五指山市| 积石山| 沧源| 昭觉县| 西乡县| 友谊县| 关岭| 平果县| 新宁县| 呼和浩特市| 土默特左旗| 庆城县| 旌德县| 垦利县| 那曲县| 和平区| 深州市| 巨鹿县| 搜索| 玉门市|